再不去网红阿那亚,我就要被开除中产籍了(5)
这种概念能让小年轻们沸腾,但要是老一辈京津冀人民听到,他们八成表示不屑,什么阿那亚,北戴河才是祖师爷。
当年北戴河凭借着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了京津冀地区人民的朱砂痣和白月光,有她在,河北人民都能拍拍胸膛说自己是沿海省份。
△北戴河才是中国海滨度假的启蒙地/图虫创意
北戴河可以算是中国海滨度假的启蒙地了,每个东北人心中都住着一片海,这片海肯定有北戴河的影子。
北戴河最早的旅馆老板曾说,一晚上8毛钱,大家都搭板睡在锅灶上,旅客还都是侧身睡,不敢去上厕所,一个不留神,回来地儿就给别人占了。
△北戴河是北方人心头的朱砂痣/图虫创意
北戴河历来就带着厚重的滤镜,想当年曹操写下“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观沧海,就让北戴河带着些许“人到中年”的苍凉劲儿。而后苏联疗养制度应运而生,距离北京最近的秦皇岛北戴河,顺理成章成了最佳疗养处。
沧海桑田几十年过去了,曾经因为体制造就的疗养胜地北戴河,,披了一身现代资本和营销味堆就的三里屯外套,变成了如今的网红阿那亚——这里有livehouse演出、有高级餐厅,有极简风别墅、有买手店、有健身房和海边跑道、有高尔夫球场和马场……
△阿那亚某种程度上承接了北戴河的地位/图虫创意
你看现在阿那亚度假村里熙熙攘攘打卡的网红,跟20公里外披着丝巾在海滩拍照,重温旧梦的大妈,其实也不过是在隔空对照。
卖多了情怀
不就成了“皇帝的新衣”?
中国哪里的人最爱海?相信没人能比得过东三省。
做房产销售的人绝对不会放过他们,因为他们深谙一个道理——“爱买海景房的,一般都不是海边的人” 。
这大概就是北戴河和阿那亚最本质的吸引点。纵观四大一线城市,也就唯独北京,由于地理原因,北京中产很难看到海,但他们从未放弃过对海的追求。
△北方中产对海有太深的向往/图虫创意
像北戴河这种三个小时就能抵达的海景资源极为珍贵,数据统计,每年去北戴河旅居的北京人占比高达52.3%。
从2019年旅居报告中可以看到,像海南三亚、广西北海、山东威海等等海滨城市的海景房售楼处,流动着大量北京客和东三省的身影。
阿那亚这种海景社区恰好掐中了北京中产的文艺情怀点,他们渴望逃离大都市,又考虑到安全和省力的理性需求,“北戴河+三里屯”的组合就是最佳选择。
△阿那亚掐中了他们的情怀,又省力安全/图虫创意
“这座面朝大海的图书馆,独自伫立在空旷的沙滩,恍若世界的尽头。这里没有车道和捷径,光着脚踏着沙,一步一脚印,走上几百米才能抵达。”
这般对“孤独”图书馆的营销设想,在一众海上教堂、星级酒店的度假胜地布局下,真正读书的人寥寥无几,说不定又将成为文青小清新们拍婚纱照的打卡圣地。
△阿那亚已经正在变成婚纱照拍照基地/图虫创意
阿那亚之于北京中产,正如莫干山之于上海中产。莫干山的爆火,也在某种程度上映衬了海派文化的审美价值取向——背后同样不缺“远离喧嚣”“贴近自然”的伊甸园意味。
△上海中产聚集地莫干山/图虫创意
尤其是头牌裸心谷,背后是一对南非夫妇将原本无人问津的农舍改造成了可以享受慢生活的奢华度假村的故事。
从此裸心谷变为了“野奢度假”的代言词,5位数一晚的价格,让你知道住在猪圈改造成奢华农舍是什么样的体验。
“莫干山”这类网红民宿风被批量生产,粗制滥造的后起之秀更是大幅呈现。成都圈内近年火爆的“浮云牧场”,在各大媒体和短视频平台上走红,一晚上千消费不说,还要提前很久预订,连帐篷都要500块一晚。
△成都浮云牧场不过也是营销/图虫创意
传说中建在天然山脉和高山湖泊里的网红别墅,到了现场不少人戳破假象,不过是将以前的荒芜藏寨规划成的度假村,网友神评论亮了——“别问了,就适合打卡拍照发朋友圈,一切都是浮云” 。
诚然总有一些从0到1突破,让物质升级到精神引领的业界营销优质样本,但消费主义想要以情怀裹挟,总得打出实在且持久的根基,得站得住脚。
但不少正打着这种情怀牌,实际上不过是资本消费堆砌而成人造“乌托邦”和“伊甸园”,鼓吹什么是更为高级的旅行和生活方式。
但这年头,卖多了情怀,总会翻车的。
△很多网友吐槽所谓的野奢风不过是打着羊头卖狗头的配置/图虫创意
德波曾在他的《景观社会》中说过这样的话:“景观是整个布尔乔亚意识形态的直接物化。我们生活在一个光怪陆离的媒介时代,在不由分说汹涌而来的各种影像之中,景观已经将过去意识形态那看不见的隐性霸权变成了看得见的虚假影像世界强制,通过制造人之欲望、通过向我们施以无处不在的对象性诱惑,景观不可思议地实现了在深层无意识层面上对人的直接控制。”
这段话用来描述我们当下的旅游常态亦可,不知不觉我们已经沉浸在一种网红打卡的景观之下,旅游业成了“皇帝的新衣”,千篇一律的网红审美,摆出同样的姿态,站在审美一致的精致样板间旁边,再给照片加上同款滤镜。
至于这处景点这趟旅游到底有什么看点不重要,怎么展示才变成了重点。
△阿那亚面临的孤独,其实是虚无/unsplash
于是当下的网红旅居可热门了,一众流于欧美风ins风同款,仅仅靠网上的网红来决定自己的旅行审美。我们总带着太多概念、预设、传闻和标签去感受旅行,结果到哪儿都容易亦步亦趋,人云亦云。
旅游界糊弄学不过是那四个字——“来都来了”,是啊,来都来了,不拍个照发朋友圈求赞吗。可笑的是,糊弄旅行的人,还在反问——“不然这趟旅行又有什么意义?”
一次海边的地产孤本试验
老干部最爱去哪疗养?地球知识局
北戴河一半是阿那亚网红,一半是失落的东北人公路商店
你们河北人为啥动不动就去北戴河?时尚旅游
为什么北京的中产都喜欢去阿那亚?悦游CondeNastTraveler
为什么东北人爱海景房?地产壹线
我们去了一趟“孤独图书馆”,发现孤独到极致,是无聊 新京报书评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