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电影:让“推拉摇移”把“唱念做打”点亮
电影《兰梅记》海报
戏曲电影:
让“推拉摇移”把“唱念做打”点亮
中国艺术报记者 怡梦
“范蠡湖上泛舟寻西施,有一大段唱腔,在舞台上是以身段、程式完成的,在戏曲电影中,是以写实手法拍摄真实的泛舟场景,还是以戏曲舞台的写意手法表现呢?”这是影视编剧、导演邓原在近期创作实践中思考的问题。“一个‘虎跳前坡’,拍近景,摄影师不懂,就拍不好。”在戏曲电影导演俞克平看来,拍好戏曲电影,“唱念做打”要懂“推拉摇移”,“俯仰远中近”也要懂“手眼身法步”。中国电影的探索由戏曲电影始,从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第一部彩色电影《生死恨》,到新中国成立以后的《野猪林》《杨门女将》等,传统的戏曲艺术与舶来的电影艺术结合,滋养了民族电影美学的形成,以电影记录、表现、弘扬戏曲的方式延续至今。有关数据显示,近年来,戏曲电影每年拍摄近200部。自2010年,中国剧协启动中国戏剧梅花奖数字电影工程至今,已扶持拍摄京剧《响九霄》、京剧《兰梅记》、豫剧《苏武牧羊》、晋剧《傅山进京》、梨园戏《节妇吟》、沪剧《挑山女人》、锡剧《三三》等近20个剧种的40余部戏曲电影。其中,《响九霄》《兰梅记》《挑山女人》分别获得第28届、第29届、第3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戏曲片奖。除了以电影手段为戏曲的传承、传播提供加持,,戏曲与电影的融合一直是从业者关注的核心课题,近日,广州增城举办的戏曲电影发展论坛提出了发挥电影创造力的共同呼吁。
电影《杨门女将》剧照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nn6.com/view-10745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