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最后一天,中国电影年度票房终于突破200亿。
走到这一步,太艰难。
没有春节档,2020年一开始,就注定是特殊的。
[囧妈]、[唐人街探案3]、[姜子牙]、[紧急救援]、[夺冠]、[急先锋]......
因为疫情,这些电影相继宣布撤档。
原本充实的假期,突然空落落的。
电影院为了活下去,开始卖饮料和爆米花,兜售电影周边。
在濒临倒闭的边缘,,死扛。
7月20日,停摆已久的电影院终于迎来第一场电影,[第一次的离别]。
片名仿佛是对现实的总结。
第一次,我们离开了电影院这么久。
然而受到上座率限制,影院放一场亏一场。
数据可视化:澎湃·美数课
从[八佰]开始,喘不过气的电影院终于走上正轨。
整个8月近34亿的票房中,有快60%是[八佰]贡献的。
朋友圈、微博,全是关于这部电影的讨论。
国庆档更加热闹,只用了一周,就吸引约1000万人走进电影院,创造了近40亿的票房。
我们再也不用隔着一个座位看电影,可以一起吃爆米花,这种感觉真好。
回顾2020,救命稻草一般的华语电影,给沉闷的现实带来了惊喜。
它们承载着华语电影的诚意、观众的集体记忆,和我们对未来的期待。
其中有10部最值得看的华语电影,阿看想在这里与你分享。
2020年能够见证[掬水月在手]的上映,是为中国电影的幸事,[掬水月在手]在拍摄技法和内容上做到了创新和传承。导演陈长兴对叶嘉莹先生尊重与仰望,促成了讲述叶嘉莹先生的[掬水月在手]以古诗词的形式呈现。片中雅乐与空镜的巧妙运用,构成美学上的意会与道不明、韵律上的平仄起伏,亦如古诗词吟诵品读之感。
陈长兴希望用诗词电影美学之感展现叶嘉莹先生波澜曲折的一生,以非常规手法拍摄纪录片是为创新。而作为记录叶嘉莹先生的纪录片,作为记录中国古诗词大家的纪录片,它的存在本身就有着中国文化的传承意义和史料意义。过去,古诗词,传记,用书本,用语言,传承,而今陈长兴先生实现了用电影传承古诗词,用古诗词之美学记录古诗词大家。电影在这一刻起到了文化记录和传承之意,真正在中国文化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拍出这样的电影需要莫大的勇气,它注定了市场不会有太大的波澜。但庆幸的是,有着以陈长兴导演为首的一批人,愿意用影像传承古诗词,用电影记录叶先生的故事,实为中国电影的幸事,更是中国文化的幸事。
从一定意义上说,战争片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电影工业水准。从平地中“无中生有”,在和平年代还原已经不复存在的战场,[八佰]做到了。当敌方的飞机俯冲下来,当一颗颗炸弹在眼前炸出飞石、灰烟,当钢筋铁甲的坦克横在血肉之躯前……
一切都像是真的,观众感受到的恐惧、悲愤,都是真的。那些情绪,都是电影工业这个机体完善后才会有的分泌物。划分出南北两岸,长达200米的“苏州河”,是现挖的。不依赖后期,把真楼改成废墟,这在国内还是头一份儿。两千多名群演,哪怕是一晃而过的人肉背景板,都准确地知道自己的职业设定。为了呈现这一场悲壮的战争,[八佰]的幕后,也在打一场分工严密,每个环节都不能出错的仗。[八佰],这部“彩色的黑色电影”,在200多位摄影师的镜头调度下,以极具讽刺的舞台剧形式,搬出一台充满诗意的壮烈史诗。
在这个2020年,它让中国的电影工业,又往前走了一步。
2020年了,张艺谋用一部[一秒钟]告诉我们,电影一点也不重要。弟弟弄坏了别人的灯罩而担惊受怕,姐姐无论如何也要把电影胶片扯出来,给弟弟做成灯罩赔给别人。
他见到女儿的唯一途径,就是《新闻简报》里的一秒钟,父亲无论如何也要确保《新闻简报》的放映,至于电影正片,又算什么?
没有太多娱乐活动的年代里,不管放什么电影,观众都能从天亮看到天黑,再从天黑看到天亮。
那光景已经过去了,[一秒钟]却复现了那个人们对电影无限狂热的时代,复现了父女姐弟之间的深情。这一次的张艺谋,没有鲜艳浓烈的色彩,没有声势浩大的场面,没有人山人海,也没有天地悠悠。作为华语一线大导演,张艺谋抵制住了拍“大片”的诱惑,回到小人物,回到小故事,回到时代洪流中的一粒沙。
一种是它的“形”,电影以更加快速的剪辑和更加极端的情感,将观众拖拽进既定的叙事节奏里,无暇顾及叙事里的漏洞和情绪中的过激之处。
这是中国香港电影的一以贯之,是用商业能力的亢奋遮掩了工业能力上的疲软。
[拆弹专家2]里,主创们为这种古老的意,找到了现代化的甬道。电影也不再像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的中国香港电影那样虚张声势,而是言之有物。创作者也不再像遗老遗少那样悲春伤秋,而是勇敢地注目现在。这最终让它成为2020年尾口碑、票房皆高的话题之作。
饱满的大红气球,女人隆起的孕肚,在[气球]里合二为一。只是因为缺乏避孕手段,小儿子们顽皮拿避孕套当气球吹,就会“搞出一条人命”。
可继续生,这个家本就无力承受的育儿成本,将更牢牢困住家里的所有人。
各种虚虚实实的意象被精密地编织在一起,交错着,像一张大网越收越紧。
比如从决定命运的避孕套“气球”,到象征命运的飞走的红气球;
或者为了供孩子读书而被卖掉的不能生育的老母羊,和为了信仰必须再生第四个孩子的母亲;
几位女性也互为对照组,不知生育为何物的尼姑,感受到生育困境但又不能挣脱的母亲,卫生所更接近现代女性、能对生育洒脱说不的女医生。
与体育题材纪录片一贯的热血风格不同,[棒!少年]深入这群少年在家乡和基地的双重生活,具有浓厚的现实质感。摄像机自然地融入进去,大量的近景和特写镜头,记录下少年们丰富而又细腻的情感。
电影以马虎和小双两个性格迥异的少年为主线,真实地呈现了他们的成长。马虎是又莽又冲的“刺头”,正好把劲儿都用在奔跑和挥棒上;
少年的困境始终存在,而[棒!少年]的意义,就是让更多人看到他们。
为了不让女儿像自己一样种棉花过苦日子,妈妈决定带一家人离开家乡沙雅,去库车的汉语学校。
从小一起帮忙干农活的哥哥考上大学,要去大城市看看;父亲干活无法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患病母亲,决定把她送进养老院;
在遥远的胡杨林深处,沙丘上长大的孩子们,学习着比汉语更复杂的课题。
但是正如凯丽妈妈说的,“亲爱的,每个人都要学会离别。”透过孩子们天真的眼睛,[第一次的离别]把我们不敢面对的残酷情感推到面前。导演: 宁浩/徐峥/陈思诚/闫非/彭大魔/邓超/俞白眉
去年[我和我的祖国],今年[我和我的家乡]——“国家队”电影在迅速向类型片靠拢。“家乡”这个题目,讲的是一个厚重宏大的议题——乡村建设。五组导演,切中的是这个议题的不同侧面:医保、乡村振兴、治沙、教育、扶贫......但他们没有沿着固定思路,用宏大书写宏大,而是充分尊重喜剧片的类型要求,在做好喜剧,做好笑点、泪点的基础上,把与“家乡”有关的点点滴滴,浸润到故事里。
野生发明家黄大宝和村长为了闭塞山村的发展,制造UFO的谎言;
为了给父亲治病,儿子组织村里人重现28年前的乡村教室,让父亲“穿越时空”;
貌似骗子的不靠谱人物乔树林,是带领全村治沙的功臣;
在茴香村扶贫的马亮,用虚假的俄罗斯景观,骗过屏幕对面的妻子,让她相信自己去留学了。
所有主角都在手忙脚乱的骗局中,出了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的岔子。
在如[信条]这般好莱坞电影,每分每秒都想把海量信息强行注入观众脑袋的年代。蔡明亮却反其道而行之,镜头无限拉长,剧情逐渐淡化,在日常中体味无常。
他在开始了“慢走长征”系列后,更是有走火入魔的倾向,放弃剧情,像在创作装置艺术,而非电影。
[日子]让我们看到了蔡明亮在艺术探索之后,对电影的回归,对叙事的回归。以日常生活开始,一次短暂的相遇,再以日常生活作为结束。
片中没有对白,只有大量“蔡明亮式”的镜头,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事无巨细地描绘着小康和亚侬各自的日常生活,让观众沉溺于日常之美。
相遇后依然是同样的日常描述,却留存下来了相遇的绵延。不管是小康在睡醒后仍然神游的眼神,还是亚侬在公交站看着小康送的八音盒若有所思。似乎灵魂停留在了相遇的小宾馆,只有肉体还在继续生活。
却让我们在极简的叙事中,看到了一场触及灵魂的情感交流。
让人一提起就内心澎湃的“女排精神”,到底是什么精神?第一场中日对战,老女排时代,人人心中都憋着一口气。
最后一场,里约奥运会中巴对决,郎平已经回归中国女排执教。
她告诉所有队员,“排球不是生活的全部”、“去谈恋爱吧”、“放松去打”。
“女排精神”指向的,不再是对金牌的执着,也扔掉了集体主义至上的包袱。[夺冠]用这条线索,让抽象的“女排精神”有了具象化的演进过程。2021已经开启,是时候抛弃旧情绪,迎接新生活了。
▼
2020年你最喜欢的华语电影是哪一部?
请到文章末尾评论区留言
与更多影迷分享你的观影感受
点在看,开启2021!
↓↓↓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nn6.com/view-10924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