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得更远,只为探寻和内心更近的距离
···············
精神的修行
大理苍山脚下,一间院子传来悠扬的曲调。三五音乐人盘腿坐,吹着或长或短的乐器。马寅看到院子门口写着“竹玲七弦”,推门进去。
这间院子的主人是夜郎。他十几年前来到大理,一起玩音乐的成员来来往往,有人只在寒冷的季节回来,像候鸟迁徙。最稳定的伙伴是妻子萧铃。两人在这间院落里研究音乐,琴瑟和鸣。
一支竹制乐器引起了马寅的注意。夜郎说,这是尺八,取自最寒冷、最贫瘠的高山上的竹子。它能发出细微如游丝的声音,也能震天响。
“刚才那首音乐叫什么名字?是即兴的吗?”马寅问。夜郎说,那是《大孤独海》,以尺八、手碟等演奏,“像是在很大的一个海里面去做梦、去神佑的东西。就算是孤独,它也应该是一种更广的孤独。”
今年1月份,马寅来了趟云南。他是阿那亚品牌创始人兼CEO。从业二十余载,地产也是他感知时代脉搏的一种途径:21世纪前二十年,随着物质生活不断丰富,业主的需求逐渐由外放转向自我,从追求富贵与堂皇,到开始注重精神需求。
这也是他此行关注的重点。“做音乐做了这么长时间,什么时候是你们感受到最幸福快乐的时候?”他问夜郎。
夜郎慢慢道来,演出时表现出最好的状态,感受到满场观众鸦雀无声,那个时候是最幸福的,“修炼了那么多年,然后积攒的这些功力,我们像能量一样传送出去,在场的观众都感受得到。”
“我觉得音乐是他们的一种修行的方式,”马寅说。专注于自身,续接于传统,音乐人不断探寻自己的精神追求,“更往自己内心里走。”
对于创业者来说,音乐给马寅最大的启发是感受力,打开对世界的认知边界。与音乐交流,就是与自己交流。“其实人到中年之后都会让自己找到一个修行的方式,对我自己来说也是这样。”
将近四十岁的时候,马寅做了阿那亚地产项目。这里和其他房地产项目有显著不同:公共建筑数量众多,比如图书馆、礼堂、美术馆、戏剧中心……马寅称之为精神建筑,“我们认为建筑的精神性需求远远高于功能性需求”。在强调利用率的地产行业,这些建筑似乎不能带来大规模的效益,但马寅捕捉到了一点,人生到了一定阶段之后,更希望认知自我、探索自我。
物质的欲望有边际递减效应,第七个馒头不会带来第一个馒头的满足感。而精神的追求却是无限的,一朵花是一个世界,一棵树是一座天堂。
雨打芭蕉闲听雨,是真正惬意的生活。
去年夏天,马寅常常开车往返与北京与阿那亚之间。整个八月份,有车库音乐驻留计划、日落音乐节、电子音乐“招待会”……音乐和热情点燃了海滩。一边是居住地,一边是一个工作场域。这300公里的路程如今连接了北京业主与悠闲生活,但这也曾经是“窄道”,他在巨大的压力之下求变。此次的云南之行,也是一次新的旅程。
“愿你道路漫长,充满奇迹、充满发现。”这是卡瓦菲斯对前往伊萨卡的旅人的祝福。旅行不仅是向外求索,扩展生命的广度,也指向内心,挖掘生命的深度。
匠人的传承
阳光充足的店铺内,一位中年人的桌前依次摆着各种工具,他握住一只圆鼓鼓的银器,然后一锤一锤地敲打。他叫谭志平,是云南珐琅银器的唯一传承人。
除却制胎,一只珐琅银器的成型还需要恰丝、涮洗、点蓝、烧蓝、抛光等工序。烧蓝最讲功夫。珐琅器上彩烧制,需要格外注意烧窑中的温度和烧制时间,因为不同的色料在不同温度下会产生不同的反应。
这样的烧制过程需要2到4天,而这样日复一日的打磨,从谭志平14岁就开始了。他跟随伯父学艺,是家族的第三代传人。
马寅在店里看了一圈,发现每个银器都长得不一样。他问谭志平,这完全都是手工制作吗?谭志平解释,他带了几个徒弟在做,把工艺拆解开来,掐丝的掐丝,烧蓝的烧蓝,做出大体的轮廓,他来调整、錾刻,填上珐琅,一个独一无二的珐琅银器就做好了。
匠人传承的是经过时间检验过的美。与毫无瑕疵的流水线产品相比,手工作业的精度没那么高,但每个银器从构思到设计,融入了创作者的感情,也被注入了灵魂。爱是稀缺品,专注也是,这些最终幻化成艺术上的审美体验。
“他让我感受到专注做一件事的重要性。”马寅说。现在的时代节奏太快了。选择磨炼一门传统手工艺,周围的喧哗之声随时在提示着另外的可能,而持续地对一项事业投入爱,是走一条幽深的窄道,但最终带来时光的礼物,“艺术的东西特别容易让人产生美好。你产生了美好,看待世界的感受都会不一样。”
他问了之前也曾问过夜郎的问题,这件事给你带来最大的幸福感到底在哪些地方呢?
这似乎是个终极问题。无论我们身处何方、所做何事,都需要扪心自问,你能够感到幸福吗?谭志平说,“我想把这个东西一直在当地给它发扬光大。这是我心里面最舒服的事。”
夜郎有灵性的生活方式,在山林之间找到居心之所,谭志平续接传统,以匠人精神专注技艺数十载,所谓幸福,大概就是最终找到内心的道路。
精神的驻地
车行至大理剑川县北龙村,先锋沙溪白族书局跃入眼帘。它有一个坚定又温柔的slogan,“大地上的异乡者”。入门,书店最核心的北侧墙面,书架向上延展,一整面书墙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这座建筑原先是村子里的粮食加工站,由原先的粮仓,变成了现在的书仓——精神食粮之所在,,还被评为2020年度最美书店。
“人是环境的孩子,你会发现你进到一个美好的空间里的时候,你的生命状态都会发生很大的改变。”马寅说。
“我没有什么信仰,但我一直认为书店对我来说是寺庙,是避难所。”正如利策奖得主里克·阿特金森所说,书店是风暴来临时的避风港,是白日做梦的理想地,是躲避困难和危险的堡垒。阿特金森长于写宏大的历史、政治非虚构,在他的笔下,从士兵到将军,从欧洲到美国,世界充满变数,而书籍是我们获得真理的灯塔。
马寅喜欢读书,但未曾想过自己的地产项目也会得益于一个书店。2015年,一篇名为“中国最孤独的图书馆”的图文报道让阿那亚成功“出圈”,人们注意到这里的海滩上有一座孤独矗立的图书馆,简朴的线条,肃静的颜色,周围空空无也。它被寄托了都市人对一个乌托邦角落的想象。
最早做设计的时候,马寅和设计师董功到海边。董功说,这里的图书馆应该像一个从沙滩上长出来的石头,与自然完全和谐。他还受到美国画家安德鲁·怀斯的画的影响:一位老人坐在一块礁石上,远处是海浪,画有一种挥之不去的孤独感。
图书馆的主体是开放的阅读室,现在有了一万多册图书。三层阶梯状的座位分布,所有读者都可以如那画中的老人一样,面朝大海。
越来越多的人们来到这座以孤独为名的图书馆,看书,看海。或者什么也不看,放空自己。孤独图书馆反而热闹起来。
图书馆里经常举办各种沙龙和活动,读者不但能触碰到书,还可以遇见更多喜欢文学的人,对话的意义远大于我们惯常依赖的网络社交。
看书也不是非要在书中读懂什么。“更多的还是说能够在书中找到你自己,然后颠覆掉以前的自己,重新建立自己新的世界观、价值观,慢慢地学会如何能够和自己的内心对话,如何能够开阔自己的人生,”马寅说。
寻求精神的探索,这也是一条窄道,路上只有自己一个人,但只有通过这条窄道,才能抵达人生的阔境。等到了那个时候,我们会发现自己将和更多的人在终点相遇,也会与人群有更深刻的连接。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到山终归于山,水终归于水。
从云南回来之后,马寅想到一句话,观光是世俗的朝圣。到一处陌生的土地,感受自然,观察人文,在安静中与自己独处。这样的旅程,也是构建自我的途径。
过去三十多年,我们从贫乏转向丰裕。如果说过去是以工业化、功能为导向的物质主义时代的话,我们当下正在进入一个价值多元的、以体验和感受为核心的心灵时代。
这趟旅程,BMW X7与马寅一起上路,遇见以音乐作为修行方式的艺术家,以匠人精神传承技艺的手工艺人,进入提供精神堡垒的书局,和充满幸福感的古镇。在他看来,宝马是一个既经典又年轻的品牌,有着极致细节的设计,和宽敞舒适的乘坐体验,行驶在云南的山路上,视野开阔,与外界风景有很好的互动。
我们常常困于边界之内,需要不断向外求索,才能突破舒适区,抵达更广阔的天地。而见过天地之后,我们也要反躬自身,向内挖掘生命的深度,让见识带来的感悟与智慧充盈自己,与世界发生更深刻的连接。
BMW X7陪伴走上旅途,看世界之”阔”,驶向充满奇迹与发现的远方,也探索内心之“境”,从而真正看见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