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喜《少年的你》提名奥斯卡,但它的竞争者有点儿猛(2)
现实中(上)与电影中(下)的荷兰维和部队指挥官
这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其实在发生后不久就被曝光。
但波黑政府却一直否认屠杀,直到2004年6月才首次承认。
可以说,作为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杀25周年祭的《艾达怎么了》,是一部告慰无辜死难者、反思战争的电影,也是今年提名最佳外语片的作品中,最具历史厚重感的一部。
当然,这部影片的优势并不仅限于题材。
它最直击人心的地方,是全片通过女主角艾达的视角展开,摒弃了对血腥屠杀的正面刻画,而是通过女主的言行和情绪,呈现剧情发展——
艾达发现丈夫和大儿子被拦在基地外,先是苦苦哀求门口的士兵,又焦急地求助少校。
之后她一边克制情绪一字一句地翻译,一边冷静地提出让丈夫进入基地的交换条件。
塞军部队闯入基地后,为首的军官曾当面盘问艾达的大儿子,此时她难掩焦急和恐惧的情绪。
这段情节无需对白做过多的渲染和解释,只看艾达的微表情,就能感受到当时焦灼不安的氛围。
这种持续压抑的恐慌情绪,最终在基地门口全部爆发——艾达眼睁睁看着丈夫和两个儿子被推上了塞军的卡车,痛哭不已……
片中让我印象最深的一个镜头,是在平民转移过程中,艾达隔着铁丝网与巴士的司机对视了几秒。
从对方疲惫而略显绝望的眼神中,艾达已经明白,巴士的目的地并非自由与希望……
而从人物设定来说,女主艾达的翻译工作,也巧妙地让所有观众对这个地域感突出的故事,产生了强烈的代入感。
翻译原本是一份无需掺杂个人情绪和主观意志的工作,但在本片中却因为艾达的身份发生了本质变化。
她是基地里少有的、能够第一时间知晓事态发展的人,也是唯一一个能将一切变化传达给同胞的人,更是自身命运被这些变故时刻牵连的当事人。
这就决定了艾达在工作时,无法做到像专业翻译那般冷静、克制,每得到一个新消息,她内心关于家人的担忧都会陡然增加,越发想要提出更多的问题,而非机械地传达话语。
然而,尽管艾达能够接触到最新的进展,但翻译这个身份并没有给她带来任何特权。
她无法说服官员把丈夫和儿子列入安全撤退的名单,也无法把他们藏匿在基地中,最终更无法阻止塞军将他们推上待屠杀的卡车。
片中的女主角既是故事的叙述者,也是现实生活中普通的大多数人——他们能看到局势的各种变化,却对产生的后果无能为力。
这场风波过后,年老的艾达来到故居,取回战时遗留下的物品。
那个曾经属于她的家,现在已经属于塞族人——对方还刚好是当年带人直闯安全区的塞军军官,仿佛命运在跟她开什么玩笑。
影片结尾,艾达与众多穆斯林遗孀一起,在一副副刚挖出来的遗骸中辨别亲人。
看到小儿子当年上车时穿在身上的外套,她直接跪地痛哭起来……
这个残酷的场景非常具有情感力度,让人在瞬间代入屠杀事件亲历者所受到的重击与痛彻心扉的心境。
片中呈现的极端民族主义带来的暴行,也对当下的现实极具警示意义。
可以说,无论在还原历史或是引起共情的层面,《艾达怎么了》都是一部完成度很高的反战电影。其女性视角与历史题材,都是它在众多申奥影片中脱颖而出的关键。
而越是在和平年代,这类反思战争的影片就越是珍贵。
唯有正视过去的苦难,才不会被极端的民族情绪左右,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