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有个非常奇妙的发现。
那就是在女明星张萌身上,看到了我表舅的影子。
去年以来,娱乐圈被张萌公开约戏的明星,有虞书欣、赵小棠、蔡徐坤,以及浪姐第一季所有姐姐。
截止到目前,有合作苗头的人数为:0。
而我表舅在一年内先后声称自己接洽了三个地产项目,两个食品项目,,分别跟8个亲戚朋友借过钱。
截止到目前,有眉目的项目个数,也是0。
我想你身边总会有这种人,开口必称“我有门路”“带你发财”。
做二分事,说八分话,解决问题他不行,但“两肋插刀也要罩着你"的架势一定要摆出来。
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我愿称他们为——场面人。
可能是某个远方的亲戚,或者是叔伯辈的朋友,或者是身边早早就出去“混社会”的同学。家里记性最好的长辈,能准确地说出邻居家儿媳妇在哪所学校当老师,却唯独搞不清他的职业。乍一听,你可能以为这不过又是前阵子流行过的“东北街溜子”。但是大家早就看透了20多岁的街溜子,只有架势没有本事。只要一上席,别管这顿饭是家宴还是商务应酬,通通变成了他的“自来熟”社交现场。就算之前连面都没见过,也不妨碍人家在5分钟内就跟你称兄道弟、互诉衷肠。我第一次在张萌身上看到这种气质,是因为浪姐1在公演中请了新裤子乐队做嘉宾。双方见面时,普遍都带着“没在一个圈子里混过”的拘谨。
张含韵想跟彭磊寒暄,是小心翼翼地没话找话:“老师,你们的队员都是北京人吗?”跟新裤子见面不到5分钟,就能半开玩笑地逼问“是谁不喜欢我们,没投我们的票?”在排练时单方面对着键盘手庞宽“热情互动”,搞得对方一脸不知所措。“突然一扭头张萌正在冲着我笑,当时心想,节目组也没说过要互动啊?”当代年轻人社交中强调的是亲疏有别的“分寸感”,场面人奉行的是另一套规则。主唱彭磊曾经精准地形容过这种状态,“特别能张罗事”。
上到席间的敬酒顺序,中到在座宾客的人情关系,下到跟服务员商量要不要加菜,都要在场面人的掌控范围之中。在另一档综艺里,张萌去陈松伶家做客,跟陈松伶和她婆婆一起吃饭时,也充分发扬了自己“饭桌主事人”的身份。前一句关心婆婆“想不想老伴“,后一句又张罗着要“为陈松伶说句公道话”;一套组合拳把陈松伶婆婆哄得一愣一愣的,但观众看着总让人觉得有点别扭——自来熟只是表象,重点其实是展示自己出色的人际交往能力。在场面人的概念里,所谓“吃得开”并不是指跟多少大人物的关系亲近,而是场面上的八面玲珑。“能张罗”则是一种信号,隐含的意思是“姐姐什么人都能交下,什么事情都能摆平”。场面人之所以只能成为场面人,大多是因为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并不是真的。
既拥有能让所有人都感觉舒服的处事技巧,也有社会地位作为“说教”他人的资本。张萌转型做制片人后,目前名下作品目前只有一部《白发》。豆瓣评分5.9分,播出时也查无此剧,可谓是热度口碑双扑街。
隔空约戏约了这么久也没有下文,很多人都猜测是明星们看不上她手里的资源。但这并不妨碍她在公开场合调侃自己“已经欠出去一百多个角色了”。
场面人大多也是这样,从不放弃任何一个炫耀人脉的机会。
也不见得真的跟重要人物有什么关系,可即使只有一分交情,也要忽悠到十分。《我爱我家》里有段剧情,贾志新帮朋友卖BB机,朋友顺便送了他一袋自己卖不完的衣服;袋子一放,东西一分。等到家人问他是哪个朋友送的,他又翘着二郎腿摆起了谱:我表舅也差不多,参加了某个地产公司的年会聚餐,就能吹嘘跟人家老总称兄道弟;但你要是再仔细追问,他又会讳莫如深地微微一笑,仿佛有什么不能为外人道的秘密。毕竟个人的财富总有尽头,但有能耐的朋友可以不止一个。《乡村爱情》前期有个角色叫刘大脑袋,是象牙山庄董事长王大拿的助理;平时自诩为山庄第一亲信,话里话外都在暗示自己与董事长的关系不浅。观众在上帝视角看,会觉得他愚蠢又虚伪,还处处露怯。但在剧里还真唬住了不少人——至少能唬住一心想靠招商引资当上村干部的刘能。另一个名气更大的场面人,是《马大帅》里的辽北第一狠人彪哥。尽管说穿了只是KTV的保安队长,但胜在工作单位看起来足够纸醉金迷。平时带着一群保安小弟四处转悠,云淡风轻地使唤客房负责人“安排一个包间”;如果对方因为什么原因推脱不办,更是能借势发个小脾气,显示自己在当下说一不二的权威。跟他长期相处的马大帅,知道他下了班只能住在几平米没供暖的小平房里。但只要气场架起来了,就连上海回来的有钱同学摸不清底细。至于他是真有实力还是虚张声势,又有谁会刨根问底呢?这个圈子不能说是完全透明,但至少谁有资源、谁名气大、谁跟谁关系好,围观群众心里也是大概有数的。前一阵李焕英票房超过了30亿,网友纷纷去催贾玲减肥。
结果张萌突然跑到微博上给贾玲“解围”,说她的意思是票房40亿就再胖回来;
张萌在活动现场公开拿出手机,要跟杨幂加好友,就仿佛是地铁上让人扫码的地推人员。
在被无数眼睛盯着的地方,场面人已经没有什么蒙混过关的余地了——张萌的“格格不入”或许正来源于此。
我小时候就特别受不了那个表舅,每次来家里串门都是全家人听他吹牛,张口闭口就是“最近新接触了两个项目,明年收益少说xx万”。结果第二年也没见他拿回什么钱来,反倒又换了三门新生意。长辈们背地里会吐槽他不踏实,但也认同“这小子是个能说会道的人精”。短视频博主@老四的快乐生活 曾经拍过一个短剧,堪称是经典的“人脉交锋”。某个搞工程的包工头因为地产承包商不给自己结账,无奈只能改去送快递。
谁知刚巧遇到了承包商上面的老总。一番诉苦后,老总给承包商打了电话,并让包工头去收账。被问及自己跟周总的关系时,包工头的回答是老场面人了:但听起来又很厉害,你也不知道办的到底是什么样的事儿。就这一点虚张声势、含糊其辞,跑了多少趟都没办好的事情,直接解决了。我们常常批评那些鼓吹“经营人脉”的成功学书籍是贩卖焦虑。但在很多信息闭塞的领域里,人脉就是能够换来资源的。范伟在告别了“彪哥”之后,靠《不成问题的问题》拿了金马影帝。他在里面扮演的农场主人丁务源,应该也算是个高段位的场面人。
对股东太太奉承妥帖,对工人暗地克扣明里拉拢,尽管农场的收入每况愈下,但人人都夸他是个能人;
后来还凭借高超的人情,成功赶走了能力强、干实事的新主任。
上一代人看似格外相信“场面人”作用,可能也是因为他们一直习惯于人情和资源的强力绑定。在这样的逻辑下,“交朋友”“靠关系”的手段都是生存技能。看着表舅在酒桌上说着我这辈子都学不会的场面话,我妈至今都觉得他“说不定会遇到贵人”。而生活在大城市的年轻人开始对场面人的虚伪感到不适,可能也是因为我们有更多的机会可以尽量抛开人情,就事论事。看看职场贴中那些“如何跟领导搞好关系”之类的提问,没有敢说场面人的“八面玲珑”“虚张声势”就一点用处都没有了。
人脉的暗流涌动始终充斥在成人世界的缝隙中。
或许相信这个世界不再欣赏“场面人”的我们,也不过是生活在想象中的乌托邦里。
感谢你读到这里,记得把Vista看天下“设为星标”,多多点赞、在看、转发,明天还有更精彩的文章。
多点真诚
少点“场面人”↓↓↓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nn6.com/view-11462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