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清明节,各路影片纷至沓来。
一部关注女性困境的家庭电影实力领跑。
票房三天破三亿,好评如潮。
老妹儿赶在首映日跟进,看完内心五味杂陈。
没错,咱们今天要说的就是这部——
新生代演员张子枫,首次独挑大梁,从妹妹蜕变成姐姐。
而影片视角,聚焦以重男轻女为主导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这题材,任谁看了都不禁感慨,妹妹选本子的眼光不赖。老妹儿全情投入,认可它为国产市场并不多见的女性话题发声。所以,父亲为延续香火便和计生办的人扯谎,说安然有残障。上面遣人来视察,彼时穿着花裙的安然没装跛脚,无奈换来一顿毒打。
这一次,她毅然报考临床医学,却被父母篡改成护理专业,仅仅因为女孩应该少读书、早当家。结果在一场车祸之后,父母的意外离世却为她带来了强烈的副作用——父母两家亲人帮着料理后事,捎带脚也为弟弟的去处盖棺定论——这个在她上大学后才呱呱坠地、只与她见过寥寥数面的小男孩,居然要被强行加入她的人生?而男友对安然的做法不置可否,一副温吞样子,聊什么都像拳头打在棉花上。一群自命高尚的键盘侠挺身而出,用压箱底的难听话攻击她。安然这个角色的塑造,是为了打破家庭偏见、实现女性解放。她敢于对抗命运的做法,,更意味着一种女性意识觉醒。
影片在探讨女性话题之余,也为我们展现出了父权社会下的女性群像。她是一个被父权思想荼毒半生、并时刻准备将这种固化观念传递给下一代的悲剧女性。幼年时期的姑妈,半夜被蚊子闹醒,瞧见母亲为弟弟开小灶,却一声不吭。长大后,她报考俄语系,又因为冲突了弟弟的中专,选择委曲求全。
姑妈在畸形家庭环境下逐渐失去对美好生活的诉求。
而在远低于期望的生命进程中,她不仅成为了男尊女卑时代下的杰出代表,也实现了对女德思想传承工作的爱岗敬业。
但,姑妈真能对自己遭受的不公视若无睹、欣然沦落为父权体制的帮凶吗?当姑妈念着俄语,眼泛泪光,足可以昭示她也曾是梦想虔诚的信徒;
当姑妈听到安然控诉姑父曾偷看自己洗澡,她也会悲恸地捶打已瘫痪的丈夫。
她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因为她拥有一个同样被封建伦理思想侵蚀毕生的母亲。
试想一下,这个母亲可能也曾是一个姐姐,可能也曾在被祖制礼法捆绑时束手就擒。
姑妈,以及姑妈的母亲,被影片赋予充满宿命感的套娃身份。
但她们不是第一层,也不是最后一层。
除安氏家族的女人之外,安然所在科室的孕妇一家行径,更令人发指。
这位生过两个女孩的孕妇已出现孕期子痫,身体超负荷运载,只有及时中止妊娠才能脱险。
但她的丈夫坚持转院保胎,纵使以妻命换子命,也深感划算。
安然痛哭。
所以,她歇斯底里地呼喊着,既是在问这两个女孩的父亲,也是在问自己的父亲——
安然是唯一清醒的人。
可惜,她的声嘶力竭只换来孕妇孱弱且坚定的回应——
我要生。
安然不明白,怎样的经历才会让一个女人沉沦在命运的洪流中放弃自救。
而这个孕妇也不明白,攸关生死的事,不必盲从,不必以扼杀自我实现苍白的牺牲。
女性群像的塑造,成功营造父权压迫下女性皆苦的悲凉景象。
但当老妹儿深信这部影片具有先驱性,会对一众迷失自我的女性产生指引作用时,剧情急转直下。
姐弟情升华得猝不及防,安然陷入两难。
弟弟从一开始混世魔王的状态三百六十度翻转,自主打电话挽回领养家庭,目的竟然是让姐姐放心去飞。
因为,她没有考虑到这是否是一个心智尚未成熟的六岁孩子可以完成的。至此,打破女性枷锁的题材落入俗套,观众也在导演安排的剧情中地转天旋。
另外,本片存在较大争议的地方,即影片的开放式结局。老妹儿看了些评价,有人说是神来之笔,也有人觉得差强人意。
就我个人而言,我会更希望导演和编剧给出真正帮助女性走出困境的解决办法。哪怕只是一种重获自我的希冀,哪怕是对挣扎于命运桎梏中女性的一点鼓励,都好。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nn6.com/view-11529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