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争执,江西22岁女大学生负气跳江:靠音量吼赢的父母,其实输得最彻底(2)
我相信,你我的童年里或多或少都经历过下面几个场景。某天,父母工作回家满脸疲惫,你怕打扰他们休息,于是就简单喊了声“爸妈”。没想到,招来的是一顿责骂:“你这孩子真不懂事!爸爸妈妈回来这么累,还要看你给我甩脸色?真TM是养了个白眼狼讨不到一点好!”父母工作回家满脸疲惫,你开开心心迎上去,分享今天学校里的趣事,结果又是劈头盖脸一顿熊:“我们累了一天了你看不到?晚上还要给你洗衣做饭伺候你,能不能别烦我让我休息一会!”某天,你安安静静在屋里写作业,父母高喊开饭。你看着再多一分钟就写完的作业,决定完成后再出去。然而没等你写完,父亲“哐当”一声就推开门:“叫你吃饭你听不到吗!你是老子?全家都得等着你来才动筷子?!”你安安静静在屋里写作业,父母高喊开饭。你看着马上就要写完的作业,想起上一回被骂的经历,决定立马放下笔出去。可你刚走出房门,妈妈就一声怒吼:“做别的事情都磨磨蹭蹭,喊你吃饭你倒是跑得快!就你这样是在房间里好好学习吗?我看你就是在装装样子应付我们!”某天,一家人一起吃了晚饭,你将筷子摆放整齐后回卧室写作业,刚坐下来就听到客厅里父母大声地阴阳怪气:“饭也是我做,碗也是我洗,说好听点我这是生了个皇帝,说难听点这不就是寄生虫吗,这么大了连家务都不会帮着做!”一家人一起吃了晚饭,你乖巧坐着等待父母吃完,然后小心收拾好桌子准备清洗碗筷,然而父母又开始合理挑刺:“你不去好好学习在这瞎操什么心!我们辛辛苦苦一辈子是让你以后去饭店洗碗的吗!”这是网友@李不醒不醒 概括的自己和周遭朋友的日常,近四万的点赞,透着无数孩子无以言说的绝望。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夹杂着日复一日的委屈和绝望,变成了最后一根稻草。明明可以温柔地询问,偏偏要用别扭的反问;明明是贴心的关切,说出口却成了责备;明明是同一件事,可孩子怎么做都是错,甚至连存在本身,都成了父母的眼中钉肉中刺。大人常常以为和我们说很多话就是沟通了,其实他们是在自己讲,自己爽了。那些暗讽挖苦式的揶揄,刺耳尖锐的训斥,正话反说的教导,靠音量取胜的威严,这些伤害不会立刻显现,而是像融入三餐的盐,渗透人的四肢百骸。“我现在都30多岁了,还是能想起十几年前我妈疯狂侮辱我时那悲愤的心情。无论我怎么解释也不能让她闭嘴,只因为我没有按照她的意愿去做,那狰狞的面孔和疯狂咒骂的嘴唇,让我觉得这根本不是我熟悉的母亲。当时真想从楼上跳下去,心都死了,活在这种家庭又能怎么样。”有研究表明,那些常常被父母大声问责的孩子,9.2%想过轻生;18.1%想过离家出走;6%想过向父母“复仇”。每每看到这种留言时,才更能深刻体会到经常被父母吼的孩子,生活有多阴霾。在《人物》做的“中国式「不好好说话」实录”里,那些分享自身故事的读者,,再一次验证吼出来的伤害,是如何像钉子一样顽固地深扎进记忆。我妈刚从超市回来,我看见一袋贴着特价标签的水果,顺口问了一句“楼下超市又搞特价了啊?”,她翻个白眼,气急败坏:“对啊,专门买给你这种便宜货吃的!”明明是该替我开心的事却要用嘲讽的语气说出来。明明是该关心我的事却先用责备的语言对我一通怒吼。印象最深刻的是,刚上大学出了小车祸,开始是懵的,恢复反应能力后的第一句话是“我很好,不要告诉我家里”。因为心里首先想到的是如果告诉家里,肯定会遭到一顿生气的数落:“你走路难道不避着点车吗!”语气和神情都想象到了。所以会非常非常非常羡慕,在温和的家庭里长大的,被父母温柔关爱的孩子。我妈妈是小学教师,可能是职业病吧,把学校的那种情绪完美带到家里,跟我们说的话全部都是高声反问——写起来好像是无关痛痒的丧气话,只有亲身体会过的人才明白,成年后的他们,曾在童年时被伤得有多彻底。家在别人那是港湾,他们却无处落脚,无处倾诉,无处安放,无路可退。没被逼到份上,就慢慢治愈侥幸地活着;走投无路了,就把人生定格在一条不起眼的小新闻里,写下生命的句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nn6.com/view-11594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