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分享|当代鸡娃生活观察:我陷入了学区房鄙视链
大家好,这里是一个新栏目,分享编辑们对当代生活的一种观察。热门事件,小众情绪,视而不见的逻辑,,或者是现象背后的疑问,通通来者不拒。提出问题,欢迎讨论。
···············
最近关注到一则新闻。“北京博士夫妻一家5口挤39平米蟑螂屋”,因为空间太过局促,洗衣机都被塞进了衣柜里;存在很多卫生死角,屋里蟑螂肆虐;两个孩子和大人都缺少最起码的活动空间。
很多外地网友看到新闻的第一反应是,博士夫妻可怜!高学历不值钱!知识分子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但北京网友则默默地看出了门道。这套39平米的“蟑螂屋”位于北京西城区三里河附近,这里可是北京最知名的学区之一——月坛,拥有多所顶级的小学和中学,自然也拥有与之相匹配的房价。
根据某二手房交易app,该片区多套上世纪90年代建成、60平米左右的老房挂牌价已逾千万,跟博士夫妻居住面积类似、目前在售的40平米左右的“老破小”,挂牌价也均超过700万。
于是网友的情绪立刻从同情转为钦佩,博士夫妻的经济实力和投资眼光可以!住“蟑螂屋”,绝非不得已,而是一种主动的个人选择。
我也有一个学龄孩子,并在去年后知后觉地进行了房屋置换,换得一块九年一贯制学校的敲门砖,在这个过程中,深深的感受到了学区房的鄙视链——
非城六区不配谈学区,海淀看不起西城,西城看不起海淀,西海一起看不起东城,东西海看不起其他。
具体到各区内部的不同片区,又有牛小配渣中、牛中配渣小、传统名校、直升校、点招、派位等种种分别。最牛的当然是牛小配牛中,值得每平米超过20万的房价。
本人是佛系家长,在换房过程中更多考虑了居住品质,在预算差不多的情况下,选择了朝阳区相对较大的房子,而非西海的老破小,这一选择自然招致鸡娃派家长的不解和鄙视。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已经完全是两个物种,双方都拥有各自强大、完美自洽的逻辑体系。
似乎以佛系的我完败告终。
我只能在心里恶毒地阿Q一番,哼,清华北大毕业又能怎样?我还认识清北毕业没工作的呢!
不过,话说回来,我其实在心里也能理解鸡娃派。前阵子见了些亲戚,有位亲戚年轻时很风光,但两个孩子长大后都不太成器,另一位亲戚以前没什么本事,沉默寡言,但孩子考了好大学,现在发展得很好。两人坐到一起,沉默寡言者挺起了胸膛,说话嗓门都大了很多,年轻时风光者则讪讪无语,没一会儿就拿起小铲子,去地里挖野菜了。
所以,可能大部分普通人奋斗一生,到老了,跟亲戚朋友坐到一起,比的只有孩子吧。
买了学区房,并不一定保证孩子以后能拥有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但至少能保证孩子在这几年能读到好学校。渣校则连这个都做不到。至于以后,谁说的准呢?就像嫁人,普通女孩儿嫁给有钱人,担心他会不会对我不好呢?但嫁给穷人,他就一定对你好吗?
所以也许过上几年,我也会改变想法,重新冲向西海,谁说得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