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哥,别杀我……”11岁哥哥拉9岁妹妹跳楼,只因大人少说了这句话
盒 妈 来 了
2021/4/10 Tues
焦点 | 育儿| 片刻 | WeLive | 好物
敬畏生命,才不敢漠视生命。
\ /
3月28日,在四川雅安发生了一件让所有人都震惊的事情,三名未成年人抢劫、杀害了一名48岁的女店主;
大连13岁少年,残忍杀害10岁女童,淡定抛尸;
陕西一姐姐因为一碗凉皮和弟弟起争执,带着妹妹自杀;
……
一个又一个的惨案,都在提醒我们,要重视孩子的“死亡教育”,要让孩子对生命产生敬畏,这样,他们才不敢漠视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01
“妈妈,什么是死”
我们中国人非常忌讳“死”。
小的时候,如果哪家孩子,嘴里讲出“死”字来,必定会遭到大人呵斥。
尤其是过年过节,还有当着老人的面,更是不能讲。
但凡有亲戚去世,长辈们总是说:
“他去了。”
“去了?去哪里了?什么时候回来?”孩子们的脑瓜子里满是不解。
“小孩子家,哪来这么多问题?大家都忙着呢,一边玩儿去。”
后来我们知道了,“去了”的人,就是永远回不来了,但他们到底去哪里了呢?仍然没有人回答。
其实大部分的孩子在三四岁时,就会有死的概念。
当他们看到一株花儿枯萎,一个小虫子死去,或是身边人的离去,这一切都会让他们开始产生“死亡”的概念。
但如果没人告诉他们什么是“死”,他们并不明白死亡意味着长久的离去;
也不明白意味着这些死去的生命,再也不会在自己的生活中出现。
02
“妈妈,我也会死吗?”
当孩子问:
”妈妈,你会死吗?“
记得现在千万别再避讳,你可以告诉他:
”宝贝,妈妈会死,但那是很久很久以后的事情了。
像春天的蝴蝶,夏天的知了,所有的生命都会慢慢地结束。“
也许你会觉得,这样说对孩子有些残酷。
但是生命教育就像性教育一样,虽然我们难以启齿,但是却是永远不能避开的教育。
只有不害怕谈论“死亡”,
才更能让孩子明白生命以及活着的珍贵。
刚刚前面的那些惨痛的案例,还有去年5月份发生的:
11岁的哥哥牵着9岁妹妹的手,从楼上跳了下去。
而这样做的原因仅仅是,他们想试一下会不会死而复活,就像游戏中那样。
在下了四次病危通知单后,虽然两个孩子保住了性命,但哥哥面部塌陷、眼睛失明,他的妹妹双腿骨折,肺部严重受伤。
此时,11岁的哥哥才真正意识到:
游戏里都是骗人的,人死并不能复生,要好好珍惜仅有的一次生命。
当孩子了解,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时,他们才能珍视自己生命,也学会去尊重一切生物的生命。
03
"别开生面的死亡体验"
“死亡”对孩子来说,其实是非常抽象的,而且言语讲出来有时候真的很苍白。
如果有机会,我们可以让孩子真正地体验“死亡”,在体验中,让孩子真实地面对它。
有一个国外的视频《小男孩的宠物金鱼葬礼》,就是一个死亡教育的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