屡次撤档,资源泄露,此片上映这么难?!
最近,一部华语片再遇风波。
为啥是“再”?
因为它的上映之路实在太坎坷了。
该片早在19年威尼斯电影节展出,提名金狮奖后,就在国内确认了档期。
观众拭目以待,谁知等来的却是撤档的消息。
一次、两次......之后又传出取消院线改为线上,总之,拖到现在都没个准信儿。
更糟糕的是,就在前几天,影片的高清资源遭到外泄。
此时此刻,厂长真真是心疼娄烨导演!
他倾注心血的作品,究竟何时能被看到——
《兰心大剧院》
可能娄烨的老粉儿早已经习惯,毕竟他“禁片导演”的名号在外。
前有《苏州河》、《春风沉醉的夜晚》国外获得追捧,国内无缘公映;后有《风中有朵雨做的云》、《推拿》遇过审难,,被勒令删减。
有网友调侃,想坐在影院看部完整的娄烨电影,怎么就这么难。
但在这里,厂长要强调,本片和以往的情况不同,这次题材很安全,流程走得也顺畅,纯属内部矛盾、宣传出了问题。
当然也因为此,更让人觉得遗憾。
正如你从海报上看到的,本片的阵容前所未有的豪华——
挑大梁的巩俐。
这是她继《归来》后时隔三年的回归,在片中她是绝对主角,精彩的表演让她第四次入围威尼斯主竞赛单元。
而与“巩皇”搭戏的,定睛一看,也皆全是惊喜。
堪称演员导师的张颂文:
因《我不是药神》斩获百花奖最佳男配的王传君:
总是在不经意间,让人惊艳的赵又廷:
此外,还有多国卡司——
日本男神小田切让(《天堂失格》、《东京塔》);
法国国宝级演员帕斯卡尔·格雷戈里(《玫瑰人生》、《圣女贞德》);
德国演员汤姆·拉斯齐哈(《权力的游戏》);
......
能看出,娄烨这回下了血本。
那么影片到底怎么样呢?
坦白讲,从厂长个人角度出发,只能说,一如既往地不简单。
故事改编自女作家虹影的小说《上海之死》,发生于珍珠港事件前夕。
于堇,是位著名的女演员。
四年前,她毫无理由,突然离开上海,现如今回来的也突然。
针对她的流言蜚语传得到处都是,她回来的原因是什么?
她背后又隐藏着什么秘密?
甭管外人如何猜测,有一个人始终真心惦记着她。
那便是导演谭呐。
他和于堇曾合作拍戏,两人亲密无间,暧昧十足,他坚信于堇回来是为了自己以及他的戏。
从表面看,于堇确实是为了拍他的戏。
但实际上,她也确实如外界猜测的那样,另有目的。
她先是去牢里与前夫倪则仁会面,商讨如何将他救出。
倪则仁是国民党出身,一直以来为日本人做生意,谁知赚完钱,他被当做棋子舍弃掉,后遭到陷害被捕。
随后,于堇行踪诡异神秘,在执行着一项不为人知的任务。
要知道,当时的世界局势复杂,上海这个处于风波中的城市,早已满是疮痍,它成了中国土地上的一片孤岛。
这里的人鱼龙混杂,身份不明。
于堇的身份到底哪个是真?
是想救前夫的痴情女?是演员?是间谍?
无疑,于堇推动着剧情的发展,使得整个故事扑朔迷离,引人入胜。
乍一看,故事不算复杂,挺接地气,其中似乎还迎合大众的口味,来一个悬疑风格。
尤其影片临近结尾的一场枪战戏,动作一气呵成,音效震撼人心。
刺激程度完全不熟很多大制作的商业片。
难道娄烨转性了?
在此,厂长非常不幸的告诉你,娄烨还是那个娄烨,作品观影门槛依然不是一般的高。
从表面看,这是娄烨第一次尝试全程纯黑白的电影。
为了更还原那个年代,他还运用大量手持摄影,故意把画面处理的很粗砺,营造一种躁动、紧张、对抗的氛围。
又为了让你注意力全在画面上,他甚至全程不用配乐,简化精美的服化道和豪华的建筑。
因此,片中所呈现的上海与以往截然不同,完全没有“十里洋场”的感觉。
这般把“朴素”发挥到极致,说实话,是冒风险、很大胆的尝试。
厂长看评论就发现,带来的观感两极化严重——
能接受的人,认为处理的很艺术,很绝。
不能接受的人,则被晃动不安的画面,搞得晕头转向,神似晕船。
影片从感官上挑战人,从故事上更“刁难”人。
操刀改编的是金马奖最佳编剧得主,写出《推拿》的马英力。
他摒弃直白的叙事,而是做到极简,用了大量的留白。
像是有趣的“戏中戏”。
影片一开场,便是谭呐和于堇在片场排练的场景,两人满含感情的说着台词,根据冲突需要,身体也拉扯着。
然而,镜头一闪,两人从戏中跳到现实。
片场的“咖啡馆”变成了真咖啡馆,他们跳脱角色,让观众一度猜不透。
此外,影片背景宏大,人物众多,线索琐碎。
这意味着错过一句台词,就距离谜底远了一步。
看到这,相信有一定有小伙伴皱眉了,心想我这是看电影呢,还是解密题呢,这么费脑细胞?
恕厂长直言,确实烧脑,但也真值得一看。
因为一旦你克服以上种种,便能拼凑出一个宏图。
放眼全局,所有人都有N面,比如围绕于堇的故事线——
于堇宛如《色戒》中的王佳芝,是个感性纠结的角色;
站在她背后的法国养父,通过于堇收集同盟军的情报,秘密进行“双面镜”计划;
养父的犹太养子,对于堇压根不信任;
看似同一条船上的三人,形成一个可笑的闭环——
养子秘密监听于堇,养父不知情且他也未将自己的秘密计划告知养子。
至于于堇,更是一枚被蒙在鼓里的“棋子”。
而将三人的关系放大,影射的则是当时的国际局势,是上海英法租界内的权力博弈,各国人员展开一场情报的争夺战。
而对于这场“战争”结果的处理,厂长认为是全片最精彩、最耐人寻味的地方。
至于是什么......当然要留给你自己去发现了。
坦白讲,整篇文章看似在剧透,实际只写了些皮毛而已。
且厂长以过来人的身份讲,看娄烨的电影,事前做功课是很有必要的,能让观影体验上好几个台阶。
别问我怎么知道的。
最后,只求自己的功课没白做,能早日看到此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