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去世后,留给他的秘密“遗产”是……
这几年来,听过很多对原生家庭的“控诉”。糟糕的原生家庭,的确影响深远。但是心理学也说,成长路上没有一点创伤的人是不存在的。从来没有完美的原生家庭。
既然如此,我们今天不如换个角度,一起来看看原生家庭的另外一面,或许对你有启发。
——凯叔
作者 | 佟霏
这几天,一条微博热搜令人感动:
“9岁时警察父亲牺牲,现在他成了警察。”
他是杨旭,现在是一名“反诈”刑警。父亲杨连彬在他9岁时,执行公务牺牲,成为一名烈士。
小小的杨旭,在那时起,,心中就种下了一颗“种子”:“我的理想是要成为一名警察,父亲没有做完的事,由我来替他完成。”
时光荏苒,9岁的小小少年到了而立之年,他接过了父亲的“接力棒”,实现了理想,走上了父亲未走完的路。
刑警工作危险又辛苦,一年有一半的时间都在出差,更要忍受常人难以忍受的艰苦磨难。但杨旭说:“我对自己这份工作,对自己这份热爱,没有一丝的后悔。”
不久前,杨旭给天堂里的父亲,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
“谢谢你,感谢你给我的爱、感谢你成为我的榜样,感谢你,让我遇见更好的自己。”
所谓子承父志,大抵如此。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你的理想,也是我的理想。哪怕你已不在,但那份坚定,依然穿透岁月,成为照亮我前路的灯塔。
无独有偶。
95后女孩郭子涵,从城市走向太行山一座贫困村,成为了一名驻村书记。
在这个村子里,她的上一任书记,是她的父亲郭建平。
2019年,郭建平因公殉职,倒在了扶贫一线。
郭子涵大学毕业后数次申请,终于来到了父亲曾经战斗过的地方。
“我特别想要知道,我父亲为什么对扶贫工作那么执着,那么义无反顾。”
从不理解的探究,到身处其中深深的认同,郭子涵扛过父亲曾经的重担,修路、建蓄水池、建车间……带领村民们脱贫致富。
支撑她克服艰辛一路走来的信念是:“在我心里我父亲是一个英雄。我父亲能做到,我也一定能做到。”
“家风”、“传承”,从来不是距离我们很远的词汇,能影响我们最深的,总是距离我们最近的人。
那些关于理想、关于使命、关于人生的抉择,或多或少都带着父母的影子。
原生家庭一直是一个很热的话题。
我们经常会听到一句话:“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可是对于我们绝大多数人来说,哪有那么多非黑即白。谁不是既在用一生治愈童年,也在被童年治愈一生。
比尔·盖茨拥有无与伦比的财富和人生成就,与父亲的关系却一波三折。
比尔·盖茨的父亲,被很多敬重他的人,亲切地称为“老比尔”。
老比尔年轻的时候,犯过很多常见的“家长错误”——疏于陪伴,又管控过严。
童年时的比尔·盖茨,是一个典型的“怪小孩”,叛逆、不合群,总是因为一些琐事和母亲吵个不停。
12岁那年,盖茨又一次在餐桌上对着母亲大喊大叫。老比尔按捺不住,直接拿起一杯水朝着儿子脸上泼过去。
以为儿子出了“问题”的老比尔夫妇,带着盖茨去看心理医生。可医生却一针见血地指出,是他们过多地限制了儿子的自由。
尽管童年时期和父亲关系糟糕,但却并不妨碍比尔·盖茨说出了那句:“父亲是真正的比尔·盖茨,他是我想成为的一切。”
老比尔是西雅图颇受敬重的律师、慈善家和公民领袖,工作非常勤奋,为人庄重,善于学习,并热衷慈善。
比尔·盖茨说:“我父母几乎90%的时间都在帮助他人。”
比尔·盖茨还渐渐发现:“即使我失败了,他们也会支持我。”
父亲总是积极鼓励比尔·盖茨,去尝试自己害怕做不到,甚至讨厌做的事情,这也为盖茨的成功打下了坚韧的心理基础。
而后来,比尔盖茨热衷于慈善,捐赠巨额财富去帮助世界,更是源自于父母的言传身教。
每个人都不单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是身后一个家庭的总和。
那些童年里和父母相伴的时光,像是一个盛满了酸甜苦辣的调味罐。它从不完美,却独有滋味。
若我们只盯着那些不好的滋味,而忘了酸的背后也还有清甜,苦的下一站也许有回甘,那么,我们错失的,可能是一笔巨额的人生财富。
原生家庭,是每个人伴随一生的“软资产”。
《超级演说家》冠军刘媛媛,在演讲时说:
“我人生中有很多时刻,走在路上掉眼泪;我人生中也有很多的时刻,觉得自己承受不来。无能为力的时候怎么办?只能挨着,然后像我爸那样,一边掉眼泪,一边还要往前走。”
是父亲给予的勇气与坚持,让刘媛媛走出寒门,一路披荆斩棘。
情感作家刘娜回忆父亲时写道:
“我从不记得我爸给我讲过什么题,说过什么大道理,提过什么严要求。我只记得,我们一起上地干活时,他会告诉我:‘一颗麦子,从秋天播种,到来年夏天成熟,要熬过一年四季。
一个人做什么事儿,都不要心急,要遵从规律,要给自己时间,要慢慢来,默默熬,总有一天会熬出头。’”
是父亲那句朴实的话,让她在时代变迁的洪流面前,成为了耐得住、磨得起的那个人。
在我的成长历程中,家庭带给我最重要的一笔财富是:让我相信凡事都有解决办法。
小时候,父母总会用他们手边非常有限、贫瘠的物件,加上自己的创意,创造出务农的工具、我的用品、甚至还有玩具。
当家里的家具,甚至电器坏了,父亲总会一番鼓捣之后把它们修好。
他们不会对我说“没有办法”,而总会对我说“想想办法”。
所以,当我走到人生的逆境时,通常不会在沮丧中沉沦太久,而是去想:还有什么办法来解决?
人生中,最多的“雪中送炭”,来自于我们的父母。
是那些信念,那些平凡人性中的闪光之处,悠悠远远地穿过岁月,总在我们的人生最黑暗处,带来希望。
为人父母,我们也在为孩子创造着属于他们的原生家庭。
在相伴的时光里,每个孩子身上都装着一个“隐形的行囊”,我们在其中装入爱、装入勇气、装入支持、接纳与相伴的点滴……
我们不必成为完美的父母。
即使我们不能给予孩子最好的物质条件,我们无法满足他全部的愿望,我们无法让他赢在所谓“起跑线”上,我们常常拿起了工作,就无法陪伴孩子……
相比我们为他做了什么,或许更重要的,是我们如何过自己的一生。
作家金韵蓉在《先斟满自己的杯子》里写道:
“不要再等待别人来斟满自己的杯子,也不要一味地无私奉献,如果我们能先将自己面前的杯子斟满,心满意足地幸福快乐了,自然就能将满溢的福杯分享给周围的人,也能快乐地接受别人的给予……”
人生没有标准答案,我们不会陪伴孩子走完人生全程。
那些能够装入孩子行囊中,真正闪亮的珍宝,从来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而是我们面对逆境时的乐观,是我们孜孜不倦对人生价值的追寻,是我们面对人生痛苦时坚定站稳的脚跟,是对他人的一份善意,是对自己的一份宽容与接纳,是对未来的平和笃定……
这些,是伴随他们一生,更好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