噫吁哉!余华谈新作《文城》:“文学不要把哲学的饭碗给抢了”(2)
文|南边周末记者 付子洋
责任编辑|邢人俨
余华61岁了,穿一件深色夹克,头发有些发白。2021年4月23日下战书,北京五道口附近的一家书店里,余华拿起发话器,第一次面向大众聊起了本身的新书《文城》。这是时隔八年后,余华出书的又一部长篇小说。
故事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人公林祥福是北方人,与声称是兄妹的南边人阿强、小美相遇,并与小美相爱。小美在诞下一女后离家而去,林祥福便背着女儿一起南下,探求小美的故里——一个叫做文城的地方,却一生未能寻到。《文城》的期间配景是清末民初,军阀混战、土匪反叛的荒蛮年代,当时士绅社会尚未瓦解,人与人之间仍旧寻求着挚诚的信义爱。
余华坦言,早在1990年代末,他便开始写这个故事,中心履历了数次停止。当时他刚写完《活着》,盼望再写一部《活着》之前期间的故事。他将这归因于这代作家一种挥之不去的抱负——盼望在作品中搭建出一部百年史的版图。结果写了二十多万字以后,发明往下写越来越困难,就立刻停下来。《兄弟》出书以后又重新写,《第七天》出书后又重新写。不停到客岁疫情,才末了写完。
作为一位真正拥有大众影响力的严厉文学作家,《文城》首印50万册,并在预售越日加印10万册。但出书后,几种典范的批评声音也出现了:有人以为这是继《兄弟》《第七天》遭遇巨大争议之后,余华重回顶峰的一部作品,谁人写《活着》的余华又返来了。也有人以为《文城》只是一部平庸之作,是寻求故事的爽文,缺乏更深层意义的勾勒,更像是笔法精良的传奇小说。
复旦大学中文系传授金理在担当媒体采访时说:余华像一个技术非常纯熟的调色工匠,通过此前创作,他对平凡读者和大众市场的口胃形成了本身的把握,比如感情基调上的一些创作特性——暴力又温情、难过而不绝望,既有苦情戏,也有一点让人奋发的东西……他可以或许掌控好这些元素的符合比例。《文城》这部作品在我看来是一个不冒险的创作,他运用了本身非常纯熟的调色比例本领。
1983年,余华颁发了小我私家首部短篇小说《第一宿舍》。在中国当代文学小径分叉的1980年代,余华是前锋文学阵营中的一员,曾在《四月三日变乱》《实际一种》等短篇小说中显现出凌厉冷峻的当代主义创作气魄气魄。步入1990年代,余华从前锋走回实际主义,出现显着的写作转向,依附《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两部家喻户晓的作品奠定起百姓作家的职位。步入新世纪以来,《兄弟》和《第七天》都曾在文学界与大众中引发遍及争议。
当天的对谈中,余华说《文城》是一部最靠近完成又最难完成的作品,他想在写作中实行写一个善良到极致的人是什么样子。余华坦言,本身如今一年最多能读20本书,由于眼睛花了,读半小时后就要苏息。但他对新兴文化也表现出一种开放的姿态,会看UP主讲鲁迅的视频,从前我会让儿子把弹幕关掉,厥后发明很故意思。
在纯文学日渐式微的当下,只有少数严厉文学作家出书新书可以或许激起较洪流花,但余华对此保持着一种审慎的态度。新书出书后,他甚少担当媒体采访。
对付《文城》是个好故事、但缺乏意义的说法,余华在现场好像作出了回应:文学是什么?文学探求的都是故意思的,哲学大概探求的是故意义的。文学不要把哲学的饭碗给抢了,我们大家吃本身的饭。固然我们在一部作品中,肯定可以或许读到意义,但是文学的目标是为了探求故意思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