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访谈 |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新时代思政课教师的责任(2)
不久前教育部等十部门制定并印发了《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这是一个十分及时且必要的重要举措。思想政治工作不仅是思政课教师的事,也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事,更是全社会的事。从思政课到“大思政课”,表面上只有一字之差,但实质上是办好思政课的理念再更新、视野再开阔、格局再拓展。《方案》中提出的要“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等内容,是新时代新征程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有效路径。
求是网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总书记又一次强调“两个相结合”,对此,您是如何理解的?思政课应该怎样践行“两个相结合”?
路丙辉代表:总书记关于“两个相结合”的重要论述,是我们党不断推动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科学总结,是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对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明确宣示。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一切从实际出发,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更好指导中国实践。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
在工作中,我深深感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培育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课堂上经常带领学生背诵学习传统文化经典,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研究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同时,注重开门办思政课,强化问题意识、突出实践导向,把思政课向企业延伸、向社区和农村延伸,讲好“行走的思政课”,带领学生到脱贫攻坚主战场作调查,去乡村振兴一线写报告,赴革命老区学党史,进基层社区办宣讲,都收到很好的效果。
求是网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当代中国青年寄予厚望。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您将如何帮助青年学生更好承担时代责任?
路丙辉代表: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现在,我们已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00后”大学生的成长正好与这一伟大进程相吻合,他们的时代责任就是与全国人民一道,在党的领导下,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青春力量。
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我将切实落实总书记相关指示和要求,坚持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学生,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学生,做青年学生的知心人、青年学生工作的热心人,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记者:蔡春玲 审核:李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