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最牛的是这部禁片,里面有最油腻的陈道明丨毒药头条
两个中年男人的事儿,被网友们从初一快嚼到了十五,没错,说的就是冯小刚和陈道明。
“人设”在娱乐圈中确实是个很可怕的东东。比如一提到冯小刚,大家会往“冯裤子”想,说到陈道明呢,就一定是气质儒雅文质彬彬之类。
然而,毒药君今天就要说个不循规蹈矩的作品,这里的“陈道明”俨然是活成了“冯裤子”。它就是——
《一地鸡毛》
这是一部未能播出的十集电视剧作品,豆瓣8.7分。
它是冯小刚导演作品中得分最高的。
也是陈道明主演的现实题材作品中的高分之作。
首集开场就是一段劲爆的激情戏。在昏暗杂乱的大集体宿舍里,一对男女被闹钟吵醒,随后便是翻云覆雨一番。
这个男人就是本片的主角小林(陈道明 饰),他是大学毕业后刚分到单位上班的小年轻。
床上的女人是小林的女友李靖(徐帆 饰)。
毫无疑问,两人就是本片的颜值担当。但这部作品并没用浪费太多笔墨去讲爱情,而是通过年轻人的视角和经历,勾勒出了90年代的“官场现形记”。
电视剧《一地鸡毛》表面上看起来像是同时期的“流水账”式作品《编辑部的故事》,常常也是一屋子人在单位里闲侃。
但这里可不是编辑部,而是剧中明确交代过的某部某局某处。
评论常说,冯小刚在创作时是个“圆滑”的人,一方面力求大多数普通观众的情感公约数,一方面也尽量不伤及精英阶层的敏感神经。
即便是在口碑之作《芳华》中,也是如此。这里有不被善待的何小萍和刘峰,也有在食不果腹的年代,被文工团庇护着的一大票高干子弟。
在《一地鸡毛》中,冯小刚也很“圆滑”,可这一次绝对是明智之举。对比同样是反映官场的作品,电影《我不是潘金莲》够直白,但却只剩下形式感和索然无味。
相反,抛开正面说事的《一地鸡毛》则有其高明之处,它放大了生活和工作中很多细枝末节的小事,而这些细节足以说明问题。
比方说,再平常不过的一件事——打开水。
在小林工作的办公室里,除了他和小彭两个年轻人外,其余都是久经世故的“老人”。办公室里有个值班表,当天值日的人负责去水房打开水,其余人则只管端起茶杯喝现成的。
每天一上班,办公室的人就颇有“仪式感”的走到暖水瓶旁,倒一杯水。遇到瓶里没水了,就有人斥责到:“谁值日啊!”
遇到这种情况,“老人”们一般都会笃定是上班总迟到、手脚不灵光的年轻人小林。
在“老人”们眼中,这个工作不久的年轻人整天就是不务正业,上班时间看闲书,女朋友的电话总往办公室打,方方面面都远不及他们的“当年”——一早来了扫地、打水。
那么,这些规规矩矩的“老人”们每天在忙什么呢?
上班时间犯困、打哈欠。
喝茶、抽烟。
织毛衣。
似乎很难有什么事能让大伙儿的注意力集中。一天,年轻人小彭又迟到了,急急忙忙赶到办公室,说自己在公交车上险些遭遇“咸猪手”。
众人一听,立即精神焕发,一个个抢着向小彭打听细节。
当得知是耍流氓未遂后,众人竟满脸的失望,似乎与自己期待的结果相去甚远。
这群人除了爱打听身边事,还喜欢议论别的部门的人和事。某副局长在单位突然晕倒,一群人拥到门外议论,大家并不关心他的身体情况,而是交流着晕倒背后的利益之争。
向来不合的副处长和处长,因为晕倒的副局长,走到了一起,在背后算计着职位空缺和升官的问题。
小林被处长安排到医院做陪护,表面上是代表部门关心领导,实则就是领导为了自己的“成绩”。
在这场戏中,导演冯小刚还客串出演了一个去医院接替小林值班的人,他一来就接过了小林手上的尿壶,四处问到哪儿去倒尿,颇有喜感。
本打算和女友约会的小林,被迫去医院熬了一宿,这心中的苦闷自是不言而喻。等他回到集体宿舍时,发现一位室友正兴高采烈的唱着歌,一问得知,是请了病假。
不一会儿,小林的女友李靖来宿舍探望他,两个人很想亲热,却无奈有个装病的室友在一旁做电灯泡,这其中的尴尬,大概是住过集体的宿舍的同志们都深有体会吧~
对于热恋期的小林和李靖来说,似乎什么困难都不是问题。从他们的笑脸中,你能看到每一个时代的年轻人在享受爱情时都是一样的无忧无虑。
可生活是一座高山,能轻易把人压的喘不出气。
没过多久,李靖怀孕了,小林二话没说,决定结婚。
在上世纪90年代,单位职工住集体宿舍是十分普遍的现象,可小林结婚后就要面临现实问题了。探亲回京的当晚,已是深夜,小林带着怀孕的李靖,疲惫的回到宿舍门口。他让李靖在门口等着,自己先走进宿舍,向两位室友倾诉旅途的劳顿。
小林的室友在得知李靖还在门外后,只能选择腾出宿舍,去办公室猫一宿。即便如此,这也是不长久之计。
自此开始,小林为了生活要去向领导求房,他开始学会拍马屁,开始与人斤斤计较,小林逐渐变得一点也不像年轻时的样子。
正所谓“一毛钱难倒英雄汉”,对于无立锥之地的小林来说,他只能变成自己当初讨厌的“老人”模样。
较为讽刺的是,当新一代的年轻人小马踏入这个单位时,小林以过来人的身份振振有词的告诉他,每天要打水、擦桌子、扫地,还叮嘱他上班不要穿短裤。
观众能在小马身上看到小林当年的影子,但此刻的小林却看不见自己,因为,他早已被大染缸染得油腻了。生活于他而言就是狼狈不堪、一地鸡毛。
电视剧《一地鸡毛》是根据刘震云的两部中篇小说《单位》和《一地鸡毛》改编而成,“一地鸡毛”一词的出处也源自刘震云笔下。
此前,毒药君曾在一文中深扒了冯小刚与王朔的渊源。
▲冯小刚(左)与王朔
毫无疑问,刘震云则是冯小刚创作道路上的另一个重要导师。
从 1993年的《一地鸡毛》到2004年的《手机》,再到2016年的《我不是潘金莲》,23年里,刘震云被认为是除了王朔之外,最了解冯小刚电影内涵的“死党”之一。
同为58年生人,同样服过兵役,同是文学爱好者,骨子里隐隐的古典浪漫主义情怀,冥冥中注定了两人在造梦世界里相识与相知。
对比一看不难发现,王朔和刘震云的两种文学风格基本勾勒出了冯小刚创作生涯的两条主线,一类是《甲方乙方》式的贺岁强档,一类是《一九四二》式的家国情怀。
而未能播出的电视剧作品《一地鸡毛》恰恰是冯小刚创作生涯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电视剧拍得太深刻,就不“圆滑”了,就没法继续。
于是,冯小刚转而主攻冯氏喜剧电影,以《甲方乙方》开创了内地贺岁片先河。
▲刘震云在《甲方乙方》中客串角色
虽然反响不够强烈,但电视剧《一地鸡毛》算是冯小刚和刘震云真正意义上的首度合作。2004年,刘震云与冯小刚二度合作推出电影《手机》,该片票房超过5000万,成为当年中国内地电影年度票房冠军。
冯小刚曾公开表示,《手机》让我感到满意,但《1942》才是我心里真正想拍的电影。据说,为了拍这部电影,冯小刚从1994年就游说刘震云,而这也恰恰和《一地鸡毛》同属一个创作时间。
如果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冯小刚在王朔面前总被说成“冯裤子”,那么,在刘震云这儿,冯小刚才像个真正的六爷。
2012年11月29号,电影《一九四二》在内地上映。谈到“为什么选择这个档期,其实是害怕贴上贺岁的标签误导观众。诚实很重要,您要想看贺岁片我劝您千万别看《一九四二》,省得您看完后悔,骂我不厚道。《一九四二》没有乐子、没有热闹、没有红火,有的只是历史的真相。”冯小刚如是说。
通过汲取刘震云的文学养分,冯小刚在创作中真正实现了对社会的反思,对历史的梳理,以及对人性的挖掘。
在导演和演员身份之外,冯小刚以编剧身份也参与过不少经典影视作品的创作,但在他心中,刘震云的文学作品始终像“一座山”,而且总是能写到他的心坎里。用王朔的话说,两个人都有着对文学同样的挚爱与激情,“赤子之心不可多得”。
▲刘震云(左)与王朔
王朔曾这样评价说:“《一地鸡毛》一扫以往的英雄主义、理想主义和传统伦理道德,绝无仅有地反映了小市民的真实生活”。
▲王朔
而冯小刚自评到:“从艺术相对生活的角度看,《一地鸡毛》更接近我的生活体验和艺术追求,也更贴近观众。我静水深流地把它拍成一部去掉俗气和脂粉气的墩墩实实的好片子 ”。
多数观众都了解冯小刚在商业电影领域的成功,却鲜少有人知道,他还拍过以《一地鸡毛》为代表的带有浓厚现实批判色彩的影视作品,只不过这些作品难以体面的方式走进大众视野。
至于大家总喜欢追问的原因,只能用冯导自己的话回答:“这个不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