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块广告牌》:一个母亲的歇斯底里孤注一掷
[提醒:文中有剧透]
《三块广告牌》这部奥斯卡夺奖热门已经在国内院线上映了,可惜排片不多,但这部佳作还是值得推荐一下。
这部名字看起来让人摸不着头绪的电影,是由鬼马导演马丁·麦克唐纳自编自导的。看看这部影片获得了这么多头衔——
01
这是一部温暖治愈的犯罪喜剧,笑中带泪。故事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的某个美国小镇。
一位少女被奸杀,尸体被销毁。因为没有 DNA 、目击者,甚至是嫌疑人,在事件发生后七个月之久,警方依旧毫无头绪。
时间可以埋没人们对一切案件的热情,对诸如此类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是针不扎到肉就不会感觉疼。
可想而知,这桩悬案就被搁置在档案柜里,女孩的死渐渐被人遗忘。
但是被针扎到的人,却没有忘记疼痛。眼看希望越来越渺茫,女孩的妈妈米尔德(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饰)束手无策,她的心被悲痛和怒火交织灼烧。终于她决定要做些什么——
米尔德租用了小镇上最显眼的三块广告牌,上面用红底黑字写着三句话,言语直指警察不作为:
“爱女被强奸致死”
“凶手至今逍遥法外”
“威洛比警长你到底想怎样”
三块广告牌一立,在小镇顿时掀起血雨腥风。不过出乎意料的是,此举并没有得到小镇居民的支持,反而引来了众人的不满。
首先提出不满的是米尔德的儿子,在他看来,每次路过这些广告牌的时候,都要被迫面对姐姐惨遭奸杀的事实。他也是遗属,一再提醒他失去至亲,无疑是残忍的。
而其他的人,都不约而同地为矛头所指的威洛比警长(伍迪·哈里森饰)打抱不平。因为米尔德控诉的这位警官,是一个受人爱戴的将死之人。威洛比警长工作兢兢业业,如今患上了胰腺癌晚期,可能只有一个月的生命。何况他一再强调,不是他不想办案,而是实在办不到。
神父带着民意想要劝说米尔德就此收手,米尔德却回绝到:“上帝在我最需要的时候没有出现,现在他来了已经晚了。”
于是整个小镇的人都开始恨米尔德了,甚至公开朝她车上扔垃圾。但她并不动摇,因为她知道,一旦她把广告牌撤下去,她女儿的命案很有可能就再无人问津,而缉拿凶手也就遥遥无期了。
为了坚持她心中的正义,米尔德决意用歇斯底里的态度来怼所有人!
她去看牙,被牙医讽刺,就用钻牙的钻头钻了牙医的大拇指盖。
她送儿子去学校被年轻人扔瓶子,她飞起一脚踢爆对方的蛋蛋。
她的三块广告牌莫名被烧,那她索性就烧了整个警察局。
米尔德的行为是彻头彻尾的以牙还牙,以暴制暴,可是烧警局的行为伤害到正在翻查她女儿案件卷宗的警察。正是她以为不作为的警察,在拼命保护卷宗,甚至不惜全身烧伤……
至此,观众开始重头思考人的善与恶。很多时候,仅凭一个细节,一个侧面来判断一个人,往往不能认识到这个人的全貌。可能没有彻头彻尾的坏人,也没有完美无缺的善者,有的只是我们狭隘的认知和偏见。
02
一宗悬案带来的伤害日益扩大,伤害到更多无辜的人。威洛比警长说:“我患癌症了。”
面对一个将死之人的恳求,米尔德却怼到:“我知道啊,广告牌上的话,也只有你活着的时候能起点作用了,之后我找谁去都不知道……”
追凶她无可奈何,但是在问责这件事上,米尔德绝不含糊。这与李雪莲一样的坚持,并不讨喜,也并没有引来更多同情。相反,让人认为米尔德太自私,因为自己的世界崩塌了,就要让大家都过得鸡犬不宁。
03
执拗的米尔德也有自我怀疑过,她不止一次问自己:“你要做什么,你要折磨死他们吗?”
她清楚恨不能解决问题,但她还是会宽慰自己:“没错,要折磨死他们,那些混蛋。”
因为除了那三块广告牌之外,她已经找不到别的办法能帮女儿报仇了。而她之所以坚持查案,并不止出于母亲失女之痛,还有救赎的渴望——
米尔德女儿出事的那天早上,母女二人大吵了一架,原因在于米尔德不把车借给女儿。
为此女儿生气地诅咒自己在路上被强奸,正在气头上的米尔德还随即附和到:“是吗?好,我也希望你在半路被强奸”。
虽然只是母女之间赌气的话,但没想到悲剧真的就发生了。而这也成了米尔德一生的内疚。
父母与子女是世上最亲近的人,因而也会互相暴露最真实的一面,往往太随意的发脾气,缺乏耐心沟通,而造成不必要的误解。
在镇上居民眼里,米尔德激烈顽固,且不识好歹的,为了一己私欲不惜要将自己的生活和周围的世界掀个底朝天。熟不知,米尔德最怨恨的人是自己,她自责自己是位失败的母亲,唯有通过疯狂diss全世界来宣泄自己的悔恨。
可是这样有用吗?凶手能缉拿归案吗?
04
整部电影,导演并没有专注于寻找凶手,而是把重点放在了女孩遇害后,整个家庭和周围环境的变化,以及人际关系上,甚至是黑人、同性恋的社会处境。影片的诉求很多,想表达的主题也很多,可谓包罗万象,却并不凌乱。它所袒露的每个点,都值得深入探究。
电影以一位母亲的追凶、问责为切入口,展现了一个浮躁的社会环境。而这个社会并非只有暴躁的遗属和冷漠的人群。与漠不关心的态度相反的是,还有认真破案的警察、以德报怨的黑人、拥护威洛比警长的居民……一个包罗万象的世界,难辨孰是孰非,却不乏大爱与宽容。
05
人人都认为米尔德太过执拗,可是哪位母亲在孩子的生死问题面前不执拗呢?对于去世的亲人,非自然死亡的亲人,身为遗属应当如何去面对?
迅速忘记?然后展开新生?
不,白发人送黑发人,大多白发人是年过半百了。余生不久,失去了孩子,失去了精神寄托,哪里还有为明天努力的动力?让他们开始新生,谈何容易?
为了去世的亲人,有人选择用余生精力去捍卫失去孩子的弱势群体,如《虚无的十字架》中的小夜子();有人选择用尽一生处心积虑报仇,如张扣扣();有人鼓起勇气,开始新生,将最深的痛埋在心中,绝口不提。
当你不能再拥有的时候,唯一能做的就是让自己不要忘记。因为有些事,你越想忘,就越忘不掉——《东邪西毒》
失去至亲,该如何生活,是四通八达的路口,不同的人选择截然不同。如何面对,值得我们深思。
恨的根源是爱,唠叨的根源是爱,宽容与放下的根源同样是爱。每个去世的亡灵,都不希望自己的死给家人持续的痛,他们更希望在世的亲人可以继续快乐的生活。
如果可以,放下执着的爱与偏执,去宽容,去爱一切!
友情推介
①直接搜索微信号fashionmovie即可添加订阅。
②关注新浪微博“李虹瑾Constance”,随时随地查看新资讯,与我们畅快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