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8,这片让我看到了人类真正的邪恶与丑陋丨毒药头条
可不要被我反人类的标题给吓到,因为看完后我真的和留言的哥们儿有同感。
原本以为,这部片子会入围今年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结果没想到竟然意外落选。
但本着一个自媒体人的职责,我认为有义务推荐给每位对自然怀有敬畏的人。
《追逐珊瑚》
Chasing Coral
奈飞出品必属精品这句话,尽管在电影层面尚显过誉,不过这几年它在纪录片方面推出过不少精品倒是真的,眼下这部《追逐珊瑚》即是如此。
豆瓣的评分挺高的。
烂番茄也祭出100%的新鲜度。
可能很多人觉得,你不能代表我去表态该不该灭绝的问题,的确,我没这个资格。
但换用更温和的姿态去看影片中的问题,你会发现答案真的不容乐观。
影片得从一个人讲起,Richard Vevers,一个曾经供职于伦敦某家著名广告公司的白领。
在广告行业打拼10余年的理查德发现,自己的工作并不能给自己的生活带来多少乐趣,人们总是在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儿瞎折腾,于是没多久就辞职了。
理查德从小就喜欢海洋,潜水成为观察海洋的最好途径。辞职之后的理查德,决定从事一份和海洋研究相关的工作,然而随着研究加深,他留意到一个惊人的事实——
珊瑚礁正面临消亡的危机。
可能很多人去沿海地区或者国外都见过珊瑚礁那迷人的风采,五彩斑斓的珊瑚,成为很多有相关资源的旅行社必开发的一个景点。
但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珊瑚并不是一个冷冰冰的物体,而是有独特生命体征的生物组成的生命体。
显微镜下的珊瑚,长这样。
让我们听听专门从事珊瑚研究的科学家是如何解释珊瑚这个物种的。
关于珊瑚虫的定义,这里给大家科普一下,它是一种软体腔肠动物,这种动物以海里的浮游生物为食。
珊瑚最神奇的一点在于它的两面性,它既有植物的特性,又有生物的特性。生物特性根据刚才的定义已经说清楚了,说它神奇,主要体现在前面这一点。
珊瑚虫的内部构造,存在成千上万的藻类成份,这意味着,白天它将通过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完成营养的自给自足。而到了夜晚,其动物性的一面将显现出来,也就是之前说的捕食微生物。
既然是动物,随着营养的摄入,珊瑚虫就会不断成长,而成长过程中它们会在表皮下生成一种钙质骨骼,美丽的珊瑚礁就是这么来的。
因为这种独特的双面属性,珊瑚被称为海洋中的“热带雨林”。
有趣的是,它的存在不但能帮助降低海浪的强度,为海岸提供一道天然保护伞。海里的众多生物,也依靠珊瑚而居。
长期下来,在珊瑚周围就形成一条天然的食物链。
然而根据理查德的观察,这条食物链,正在因为珊瑚的大面积死亡而分崩离析。
其死亡的标志,以白化作为起点。
这种死亡,除了面积覆盖率大,速率也相当快。可能半年前还五彩缤纷的珊瑚礁,半年后就统一变成一个色儿。
恐怖的白色。
据专家介绍,珊瑚第一次发生全球大面积白化的年代出现于上世纪80年代,一个西方资本快速发展的年代。
随着一些研究的跟进,人们很快发现,珊瑚的死亡并非源自偶然,而是因为海水温度上升的缘故导致的。
从数字层面来看,这个涨幅似乎根本不值得一提,不过区区的2℃罢了。但让我问你个问题,人的正常体温在35℃到37.7℃之间浮动,根据每个人的体质,倘若在这个基础上加2°C,你受得了吗?
可怕的不是人,而是无知的人。
是的,这正是目前海洋在承受的痛苦,它发烧了,而且烧得不轻。
导致这场高烧的罪魁祸首,正是我们人类。因为大量使用化石燃料,排出的CO把地球上产出的热量全都困在了大气层内。
热气出不去该咋整?海洋母亲表示,到我怀中来。于是,热气中的93%,都被海洋给吸收了。
但由此带来的问题在于,珊瑚受不了这么高的海水温度。
很快,不堪重负的珊瑚礁开始大面积死亡。
它们先是白化,然后在白化组织上开始长毛,
直到最终这些长毛的组织也消散,裸露出那些不再成长的遗骸——珊瑚石。
不过当年这套理论因为缺乏有力证明,被世人当作无稽之谈,并很快被人遗忘。
多年以后,亲眼见证了珊瑚礁死亡的理查德意识到,这个理论很可能是对的。
为了佐证这个理论,他决定找来一个摄制团队帮助自己完成相关调查研究。而本片导演杰夫(最左),成为他合作的第一人选。
按照计划,他们决定拍摄几段有关珊瑚礁死亡的视频,以唤起人们对环保议题的重视。
但水下摄影要克服的问题很多,首先是水压问题,然后是拍摄环节中的系列技术问题。
途中,他们屡次失败。硬件进水、画面失焦、海水温度不够等等因素,都让项目一度举步维艰。
好在最终“天公作美”,一处海域的温度升高,成功带领团队得到了他们想要的资料。
和之前观察到的一样,在海水温度的作用下,又一片珊瑚礁面临死亡的危机。只是这一次,他们见到了更加震撼人心的现象:
在高温海洋环境中,珊瑚开始表现出一种异于常态的鲜亮色。
很漂亮对吧?但其实,这是珊瑚在白化前做的最后一次垂死挣扎——它们尝试通过调整自己,来适应逐渐升高的海水温度。
很显然,事实已经证明,它们中的大多数都撑不到那个时候。
就像科学家说的那样,人类抽掉了食物链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而殊不知,我们自己就是整个生态系统里的一份子。
珊瑚礁的重要地位和森林之于人类一样重要。如果我们破坏了这个生态系统,也许等待我们的惩罚只是时间问题。
珊瑚礁的死亡,就像对人类的一次终极审问:没有珊瑚礁的鱼群将面临消亡,没有树林的我们,能够独自生存下去吗?
更何况,我们之所以能存在于此,很大程度上也拜海洋所赐。
海洋提供的丰富物产不但繁荣了我们的文明,也为我们的健康提供了保障。
而这类资源建立的基础,很大程度都来自于珊瑚礁。
现在珊瑚死了,人类拿什么续命?
尽管一开始,理查德和他的团队都是抱着科学的态度,在研究这些极有可能成为历史的生物。
然而身处其中,你很难不被现状影响。
不但团队成员无法接受现实,看过团队展示研究成果的观众,也因此黯然神伤。
在影片结尾,摄制组传递了一个相对积极的信号。
随着类似理查德所在环保组织的呼吁,政府真的开始在下决心改良本国的能源消耗模式。
从一些报道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努力正在积极变现。
但注意,截止去年5月,这份名单中可不包括美国在内的一些大国。
这是个复杂而矛盾的问题。
真正有能力做到减排的大国,为了自身经济利益不愿意放弃曾经让自己获利无数的蛋糕;而发展中国家为了自己的经济和就业问题,也很难改变传统的能源消耗模式。
前者我们当然应该谴责其不作为,至于后者,也许我们只能寄希望于政府,期待其能早日转变思路,找到新的发展方式。
当然,从去年的《无法忽视的真相2》来看,这条路,还有很远的路要走。国家与国家之间在环保这条路上要达成共识,恐怕还得先富的人放低姿态。
毕竟,用自己的标准去评判相对落后的别国,只会招来“饱汉不知饿汉饥”的非议。
而这,这也是事实。
无论如何,改变当下的发展模式对于任何一个国家而言都是挑战。在就业问题随着AI的崛起受到影响的当下,我们可能真的应该问自己一个问题:
不顾一切追求经济效益究竟能不能让我们过得更好?
如果舍本逐末,最终我们交付给后代的,也许将会是一个残缺的、缺乏生命的乏味世界。
▲《银翼杀手2049》剧照
就像片中说的那样,亡羊补牢为时未晚。趁一切还来得及,趁我们还能身体力行用自己的双手改变世界的时候,行动起来,比无动于衷来得强。
保护地球什么的,听起来矫情也不切实际。毕竟,地球有没有人类都照转不误。
我们保护的一切,只不过是为了帮助我们获得更好的生存质量。而那些被我们破坏的,且被无视的,终将作用于我们自身。
就这么简单。
但愿那一天慢点儿来,狗命可贵,老子还想多活几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