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老师把学生虐出血,果然「爆裂」丨毒药头条
经常能听到身边的朋友吐槽自己的老师多么多么变态,多么多么不通情理。
毒药君觉得他们都有点矫情,跟今天我要给大家推荐的电影中的老师一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就是这部——
《爆裂鼓手》
Whiplash
《爆裂鼓手》是一部口碑两极分化的电影,一部分人给他五星,因为其精准简洁不拖泥带水的剪辑和行云流水的节奏;
另一部分人给他一星,因为无法接受片中令人发指的教育方式。
电影中老师的种种变态行径和扭曲的师生关系的确会带给人略微不适的感受,这在一定程度上“拖累”了观众们对电影本身的评价。
近25万人为《爆裂鼓手》打下8.6分。
从电影艺术的角度审视《爆裂鼓手》,从剪辑到剧情再到演员功底,它几乎没有明显的瑕疵,对《爆裂鼓手》这份答卷来说,8.6的分数稍稍偏低。
但也不可否认,价值观的输出也是评定一部影片的重要标准,观众不认同打个低分也在情理之中。
《爆裂鼓手》是个“早产儿”,拍摄周期只有19天,整个制作过程也只用了70天而已。
如此“仓促”制作出的《爆裂鼓手》却一鸣惊人,一举拿下圣丹斯电影节剧情片评审团大奖。
而后得到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配角、最佳改编剧本、最佳剪辑、最佳音效剪辑、最佳音响效果的提名,并最终斩获最佳男配角和最佳音效奖项。
电影中的男配扮演者J·K·西蒙斯无疑是整部电影最亮眼的一颗(老)星。
前段时间毒药君给大家推荐过西蒙斯老爷子的新作,妥妥的烧脑科幻大剧。西蒙斯在剧中一人分饰两角,更加凸显老爷子深厚的表演功底。
凭借《爆裂鼓手》斩获奥斯卡最佳男配角,老爷子也是实至名归。他在这部电影中的表演实在是太出彩了。
先来看看电影讲了个啥故事。
音乐学院的新生安德鲁是个热爱音乐的少年,痴迷于爵士乐。希望能成为Buddy Rich那样的传奇鼓王。
千里马需要伯乐,安德鲁有天分,但也需要名师调教。在音乐学院里,公认的最佳老师就是弗莱彻(J·K·西蒙斯饰)。
在弗莱彻的职业生涯里没有失败,经他手调教的乐队参加各种比赛无一败绩。在爵士乐领域里,他是块金字招牌。
一次偶然的机会,弗莱彻挑选安德鲁进了自己的“录音室”乐队坐板凳席位,也就是替补鼓手。
对安德鲁来说,这是个千载难逢的机遇,讨得导师弗莱彻的欢心能够让自己更进一步。他开始更加努力的练习爵士鼓,以期坐上首席鼓手的位置。
但弗莱彻老师可不是个善茬,什么慈祥、和蔼这些当代老师的必备品德完全不存在。
脏话连篇,练得不好了就被骂个狗血喷头,扇巴掌扔椅子更是家常便饭。
在弗莱彻的高压下安德鲁开始夜以继日的练习,把床搬进练习室,每天不是在听音乐就是在打鼓。
手被鼓槌磨破了贴上创可贴继续打,一个不够就两个。
上位的机会很快就来了。
一次比赛,首席鼓手的乐谱被安德鲁不小心弄丢。而这位首席鼓手有个致命的弱点,就是背不下来乐谱,演奏时需要乐谱进行视觉提示。
影片并没有交代到底是不是安德鲁故意弄丢乐谱的,总之,安德鲁抓住了机会。
勤奋的练习让他把乐谱背的滚瓜烂熟,关键时刻一上场一点没掉链子,顺利的完成演奏,“录音室”乐队再次拿下第一名。
此战过后,安德鲁如愿以偿的坐上了头把交椅,成为“录音室”乐队的首席鼓手。
但首席的位置可不是这么容易做的,导师弗莱彻很快找来了另一位替补鼓手康诺利作安德鲁的竞争对手。
规则很简单,谁打得好谁当首席。
安德鲁慌了,好不容易淘汰了原来的首席自己上位,现在又来了一只豺狼盯着自己的位置。
于是他开始更加拼命、更加疯狂地练习。
甚至跟女朋友分手,理由是谈恋爱会耽误自己追逐梦想。
▲畜生啊!这么好看的小姐姐!
可是拼尽全力的安德鲁还是输了,因为一次车祸。
一次比赛前夕,安德鲁为了赶时间超速驾驶出了车祸。
打鼓打到走火入魔的安德鲁像个疯子一样,满头鲜血的从车里爬出来,再满头鲜血的跑进演奏厅。
告诉所有人他没事,然后用受伤的双手继续演奏。
结果可想而知,安德鲁搞砸了。
在被弗莱彻赶出乐队前,歇斯底里的安德鲁痛扁了这位无良导师一顿。
被音乐学院开除的安德鲁仿佛也找回了生活的宁静,他封了鼓,扔掉所有CD,撕下偶像的海报,过起了正常的平静生活。
赶走安德鲁没多久,弗莱彻也被音乐学院开除了。
原因是之前被他开除的学生因为焦虑症和抑郁症上吊自杀了,律师以“极端指导”控告弗莱彻虐待学生。
律师找到安德鲁希望他能作为匿名证人提供证据,安德鲁没考虑多久就答应了。面对毁掉他梦想的人,安德鲁似乎的确不需要犹豫。
缘分很奇妙,本来再也不会有交集的两个人也会突然相遇。
安德鲁闲逛时看到弗莱彻在一家酒吧弹琴,两个人坐下来聊了很久,最后弗莱彻向安德鲁发出一份邀请:自己马上要在音乐节上带领乐队演奏,没有合适的鼓手,希望安德鲁能来帮个忙。
想到能够继续上台打鼓,安德鲁心中熄灭的音乐火种再次熊熊燃烧,他答应了弗莱彻的邀请,再次走上台坐在心心念念的爵士鼓前演奏。
安德鲁满心欢喜的认为这是自己职业生涯的重新开始,但事实证明他还是太天真。
弗莱彻早就知道他就是让自己丢了饭碗的罪魁祸首,这次邀请就是弗莱彻的复仇。
台下坐的大多是专业人士,在这种场合搞砸了演出,职业生涯就从此断送。
演奏开始,弗莱彻选了一首安德鲁不熟悉的曲子,结果可以预见。
手忙脚乱的安德鲁一顿乱敲。
复仇成功的弗莱彻得意洋洋,搞砸演出的安德鲁黯然离场。
假如这就是故事的结尾,那这就是一出活生生的“恶魔导师毁掉有志青年人生梦想”的暗黑狗血故事。
但真正激动人心的时刻才刚到来,安德鲁又回到了台上,重新拿起鼓槌。
这一次他采取主动,带领全队演奏经典曲目《大篷车》。
刚刚经历过大起大落的安德鲁近乎癫狂的完成了这次演奏,拿着鼓槌的双手再次沾满鲜血,疯狂地在面前的爵士鼓上敲出雨点般的鼓点。
看着神似“入道”的安德鲁,弗莱彻也为之动容。指挥起乐队进行演奏,最后两人合作完成了一场华丽的演出。
《爆裂鼓手》不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励志电影,按照“励志电影”的套路,这一场最后的演出绝不应该是弗莱彻复仇的舞台。
在刚看到弗莱彻向安德鲁发出邀请时,毒药君的心里多少有点失望。因为假如跳过复仇的戏码,两个人直接站在台上完成一次完美的演出,那《爆裂鼓手》还要再被扣掉不少的分数。
还好,弗莱彻的复仇将剧情重新拉高,将电影随着音乐推向最后的高潮。弗莱彻这个“魔鬼导师”的人物形象也随之变得更加丰满。
作为一名老师,弗莱彻是个彻头彻尾的人渣,这一点无可厚非。
在他的心目中,没有“师德”这一概念。他需要的是能够符合自己要求,演奏出完美爵士乐的“天才”。
而天才不需要同情和怜悯,就像电影中他曾反复提到的查理·帕克(美国知名的萨克斯演奏家)。成功的艺术家会经历无数磨难,而侮辱和殴打自然也是其中的一部分。
影片最后安德鲁的完美演奏似乎单方面暗示着“弗莱彻式教育”的成功,但别忘了安德鲁本身对于艺术理想和自我价值实现的追求。
在安德鲁心中,亲情友情爱情都不重要,毕其一生追求的就是那个“大师级”的称号,像鼓王Buddy Rich一样。
安德鲁的最后一场演出并不是屈服,而是一种双向成全,安德鲁完成了一场大师级演奏,弗莱彻也找到了自己一直苦苦寻觅的查理·帕克。
如果非要在《爆裂鼓手》中找出一个是与非的对立面。
那就是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热爱与成功到底哪个更重要?
将艺术本身当作人生追求和在艺术上追求成功,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归根结底是抱着一颗赤子之心还是功利之心。
将艺术功利化本身是否背离了艺术的初衷,这是《爆裂鼓手》深藏的最终命题。
弗莱彻所施行的“邪道”教育将功利性贯彻始终,对学生教育理念永远是“成为伟下一个查理·帕克”、“当上林肯中心的首席”、“和唱片公司签约”,想获得这些荣誉必须经受苦难,于是学生们的噩梦就开始了。
真正让安德鲁和其它学生忍受这种教育方式的,也正是自己内心的欲望和功利心。
从技术层面上来说,《爆裂鼓手》的剪辑堪称经典。
随着剧情的不断推进、矛盾不断升级,影片的节奏一直在加快,和爵士乐的搭配呈现出一种MV既视感,节奏感极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