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秒一次家暴,全球1/3的女性都活在恐怖片里丨毒药头条
最近两年,“家暴”已然成为高频词。
现在去度娘搜索这个词。
家暴新闻以小时为单位更新。
前不久某位男明星又被曝出“家暴女友”的黑历史,暂且不说新闻真实与否。
就这粉丝反应,着实震慑毒药君的三观。
啥?“颜即正义”已经到了这种地步了吗?
别嫌毒药君说话难听,我只想问那些高喊“快来家暴我”的女孩儿一句:
你究竟是抖M体质?还是真的不知道“家暴”的严重性?
不要紧,看电影学知识。今天,毒药君小课堂就来推荐一部去年威尼斯电影节引起广泛关注的“家暴题材”影片。
当家庭伦理变成恐怖惊悚的时候,你还会觉得家暴是儿戏吗?
《监护风云》
JJusqu’à la Garde
影片一开始,男主、女主便对峙公堂,以争夺11岁儿子的监护权。
双方各执一词。
女方强调了男主的暴力倾向。
女方控诉男主多次殴打女主,以至于女主最终忍无可忍,带着11岁的儿子和18岁的女儿净身出户。
不仅如此,女方还送上一份验伤报告,指控男主殴打女儿,导致女儿手臂扭伤。
事实上,女儿和父亲的关系已经步入僵局,原因是:男主极力反对女儿恋爱。
女主说,女儿已经十八岁,应该有恋爱自由,而男主的暴力干预是切断父女关系的利刃。
法庭上,这场官司的主角,11岁的儿子并未到场。
他的想法以信件的形式由法官宣读。
在这封信里,儿子表达了对父亲的恐惧和厌恶。
他称父亲为“那个人”。
他甚至希望父母离婚。
法庭表示会听取并尊重当事人,也就是11岁小儿子的意愿。
当我们以为,整个案件似乎将要毫无悬念地以女方的胜利告终时。
男主律师开始了她的反击。
她一口咬定,女主对两个孩子进行洗脑。
因此,两个孩子的证词才这样具有明显的倾向性。
与此同时,他强调,除了那张随时可以造假的“验伤”报告之外,女方拿不出任何有利证据可以证明男主曾经实施过家暴行为。
另外,男方律师提供了外界对于自己当事人的评价,他们普遍认为这个男人“亲切和善”、“个性慷慨”。
男方律师甚至质疑女方离家出走的行为,实际上是蓄谋已久的手段,而“家暴”不过是欲加之罪,不然她为什么不在第一次遭受殴打时就报警呢?
然后,律师开始打感情牌,阐述这位父亲是如何如何爱孩子,如何希望参与孩子的成长等等。
在整个看似巧舌如簧的律师嘴里,我们不难发现,“家暴”事件本身存在的隐形恐怖因素。
第一、女性在报警之前,通常遭受过多次家庭暴力。
第二、取证困难。
第三、家暴者难以界定,家暴者本人在社会生活和家庭关系中的性格未必一致。
回归剧情。
法院最终宣判,儿子跟女主住在一起,每隔一周的周末则跟男主住(女儿年满18岁,不需要监护人了)。
而宣判之后,没有硝烟的战争才正式开始。
第一个周末,男主来女主父母家接儿子。
女主不想交出儿子,并谎称儿子生病。
男主气恼,威胁女主再不交出儿子,自己就去法院上诉。
儿子无奈,只能走出房门,跟随父亲度过周末。
在父母的斗争中,11岁的儿子是无奈的,他讨厌父亲,却也不自觉地成为母亲的盾牌。
在整个恶性的家庭关系中,母亲的逃避、不作为,也在迫使孩子独自面对父亲,成为父母之间的传声筒。
某种程度上,于孩子而言,懦弱的母亲也是无意识地成为精神暴力的帮凶。
当然,这是后话,在之后的故事情节里,导演睿智地把这个辩证思考加入其中。
影片中,男主决心成为一个慈爱的父亲,他亲吻儿子,嘘寒问暖,试图挽回儿子的心。
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儿子表面应和,心里却偷偷盘算着下周如何逃离这种“形式化”的父子关系。
儿子对男主说,姐姐周末过生日,自己想参加她的生日趴,希望男主允许自己下周不用过来了。
可是好巧不巧,正当男主考虑是否答应的时候,刚好看到了儿子的“家庭联络簿”。
父亲那一栏里,儿子填了“不详”。
男主认定,儿子对自己的厌弃和仇恨来自于妻子的挑唆。
他气急败坏地对儿子说:“如果你妈妈是个正常的母亲,生日趴的事情她应该亲自跟我沟通,而不是让你说!”
此时的女主早已带着孩子偷偷搬进新公寓。
为了不让男主找到他们的住处,女主每次都把儿子送到自己父母家,让男主从这里接走孩子,如此周而复始。
原以为可以瞒天过海,可是这个秘密最终还是被多疑的男主发现秘密了。
男主胁迫儿子带自己去他们的新公寓。
“慈父”形象荡然无存,男主以近乎疯狂的方式逼迫儿子带路。
终于,一番周旋之后,男主如愿找到了女主新居。
在他看来,母子三人像是自己的私有财产,不能脱离自己的掌控,所有的不确定都会让他疯狂。
当女主打开门,看到儿子和男主站在一起,警醒地后退,尽量控制住自己的恐惧。
而男主却做出了让人意想不到的举动,他抱着女主痛哭流涕,保证自己已经改过自新,不会再打他们。
可是,就在当晚,男主就跑到女儿的生日趴大闹,险些掐死女主。
原因是,他看到女主和其他男人说话,认定女主婚前出轨。
影片最后,惊魂未定的女主回到公寓,男主拿着猎枪狂敲门,公寓里的女主一边报警,一边和儿子躲在浴缸里等待警察救援,上演“最后一分钟营救”。
住在对门的老太太看到这一切也默默报了警。
《监护风云》2017年在威尼斯电影节获得最佳导演、最佳处女作两项大奖,并被金狮奖提名。
▲导演
这是导演泽维尔·勒格朗的长片处女作,而这部电影脱胎自他之前的一部短片作品《末路丢失》。
相较于前作,《监护风云》更为更熟地刻画了家庭暴力的不同侧面及精神症结。
比如之前咱们说到了,“女性在报警之前,通常遭受过多次家庭暴力”,电影中,女主是在经历过多次家庭暴力之后才选择离家出走。
现实生活中,更可怕的数据是:在中国,家暴受害人平均遭受35次家暴后才报警。
为什么?
“据全国妇联的统计,在我国的2.7亿个家庭中,遭受过家庭暴力的妇女高达30%,而这个数字只是公开调查的数据,在“男尊女卑”“家丑不可外扬”的传统文化下,许多受虐妇女只能沉默忍耐。”
研究表明,经济压力,法律不完善,社会文化根源等,都是女性遭受家暴而“不离开”的重要因素。
2016年,同样来自全国妇联的一组数据:在我国,每7.4秒就有女性被家暴。
文化经济相对发达的美国也好不到哪里去,在美国平均每年有近500万女性遭受家庭肢体暴力。
前些年,“疯狂英语”的创始人李阳陷入家暴丑闻。
他不以为然,毫不掩饰地分析家暴者心理:
“就像我从小的成长经历也好,父母从小打击式的教育也好,就让我从小对自我认识很差。所以自卑的极端的一个就是自负,对吧,很可能变成自负。”
李阳和影片《监护风云》中的男主一样,他们在社会生活和在家庭生活中呈现出不同形象,难以辨认。
家暴者以“阳光”的一面示人,但是阴影的一面又是其近乎变态的自尊心、控制欲。
在影片的第一场戏里,导演就暗示了,男主在猎枪协会的公众形象,而最终他又用这把猎枪疯狂施暴,实在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