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三才子:王小波、冯唐、王朔,谁的文学造诣更高?(2)
他毕业于北京协和医科大学,之后又在麦肯锡做合伙人,在华润做过CEO。冯唐自信,他认为自己写得最好的是诗,其次才是小说随笔。但大部分人都只知道冯唐的两首诗,“可遇不可求的事/后海有树的院子/夏代有工的玉/此时此刻的云/二十来岁的你”“春水初生,春林初盛,春风十里,不如你。”这两首诗靠着小清新在网上火了一把。可说实话《冯唐诗百首》中的诗都太直白,少了现代诗可解不可解的魅力。

冯唐因“北京三部曲”而成名——《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万物生长》、《北京北京》,对于自己作品的定位,冯唐一直信心满满。关于“北京三部曲”,他说:“你见过结构这么完整的、关于青春期的文学作品吗?”关于《不二》和《素女经》,他说:“我希望它们有一天的地位,能够跟《金瓶梅》相媲美。”冯唐自信,他认为自己写得最好的是诗,其次才是小说随笔。
冯唐在文艺论战界意外地火,他的“金线理论”和“少读董桥”都曾被热议过一段时期。
“金线理论”首发于2012年4月,彼时正值韩寒“代笔门”热议期间,“方韩大战”方兴未艾。冯唐发表名为《大是》的文章,指向韩寒,他在文中如是写道:“文学的标准的确很难量化,但是文学的确有一条金线,一部作品达到了就是达到了,没达到就是没达到,对于门外人,若隐若现,对于明眼人,一清二楚,洞若观火。‘文章千古事,得失寸之心’。虽然知道这条金线的人不多,但是还没死绝。这条金线和销量没有直接正相关的关系,在某些时代,甚至负相关,这改变不了这条金线存在的事实……”文学有没有金线?这个问题至今还在被人讨论。

很多人都觉得冯唐和王小波很像,李银河在微博上盛赞说,”当代写作者,王小波第一,冯唐第二。”
冯唐是这么回答的:和逝去不久的作者比,非常吃亏。我不做评论了。我想起我心目中曾经的文字英雄:阿城、王小波、王朔,亨利米勒、劳伦斯、库尔特冯尼格等等,我掂量了一下我出版了的八九本书,我没觉得不可比。但是早年冯唐还评论过王小波文字功底不如自己。冯唐的古文功底确实不错,《二十四史》、《资治通鉴》、《诗经》达不到倒背如流的地步,也有信手拈来的本事。
上述作家之间相互评价
有人问他当年他销声匿迹于文坛时,王小波横空出世,如果当时他还在创作,二者之间会是怎样情况,王朔笑说:大概会平分秋色相得益彰吧。王朔还曾经帮王小波出版过书。
王小波对王朔评价也不低:与王朔有关的影视作品我看了一些,有的喜欢,有的不喜欢。有些作品里带点乌迪·艾 伦的风格,这是我喜欢的。有些作品里也冒出些套话,这就没法喜欢。总的来说,他是有艺 术成就的,而且还不小;当然,和乌迪·艾伦的成就相比,还有不小的距离。
有冯唐作为晚辈对上述三人也有评价。他过一篇文章叫《王小波到底有多么伟大》,开头先是说王小波小说有趣、说真话,后来又指责王小波文字寒碜、结构臃肿、流于趣味,“小波的出现是个奇迹,他在文学史上完全可以备一品,但是还谈不上伟大。这一点,不应该因为小波的早逝而改变。”
冯唐评价王朔的《动物凶猛》:“有时候一部几万字关于“文革”的论著不如几万字的一篇小说更说明问题,《动物凶猛》就是一个例子。写得太急了,有些浪费了一个好题材。如果当初沉一沉,就这个题目写个长篇,垫棺材底儿的资本就有了。”
我觉得,在文学成就方面来说:第一是王小波,第二是王朔,第三是冯唐。
王小波自身的阅读品味太好了,很多人正是通过他才接触到那些外国作家。他的《万寿寺》里就写:莫迪亚诺在《暗店街》里写道:“我的过去一片朦胧……”这本书就放在窗台上,是本小册子,黑黄两色的封面,纸很糙……
除了莫迪亚诺,王小波还在书里提到过卡尔维诺、尤瑟娜尔、君特·格拉斯、杜拉斯、萧伯纳、罗素等人。所以王小波自身文学素质和学识是非常强的,他的小说中有对于权力、社会、性爱的深刻理解与思考。他的小说往往是故事套故事,或者几个故事平行发展,在频繁的时空切换中完成他的精密叙事,体现了他对小说高超的驾驭能力,更为难得是,他的小说具有丰富的想象力,空灵浪漫富有诗意,体现了他自身对智慧与美的的追求。
如果王小波活的时间再久点,一定能成为扛起当代文坛大旗的人物。
有人会觉得冯唐和王小波中间还隔着王朔,或是其他人;有人觉得,他已然超越了王小波。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