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防卫还得靠跑?你咋不上天呢丨毒药头条
昆山追砍反杀事件刷屏,相信毒粉们或多或少也有所耳闻。
因为有录像作证,所以整个事件清晰明了。
简单说下事件的来龙去脉。
8月27日,载有刘某的宝马车因违规别车进入非机动车道,导致汽车和一旁正在骑车的于某相撞。
从录像画面来看,刚开始和于某理论的并非刘某本人,而是从汽车上下来的另一对男女。
虽然双方有口角,但在女方的斡旋下,事故有和解趋势。
本来抱怨几句就可以各回各家的事儿。然而紧接着,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刘某下车。
他看起来非常生气,和于某的肢体冲突也很快爆发。
吵架上头的刘某,在友人的劝阻下不但没有停止对于某的暴力,还返回车内,拿出砍刀,用刀背对于某实施暴力恐吓。
然后很快事情发生戏剧性转折。
在威胁过程中,刘某因为操作不当导致砍刀脱手。
在争夺砍刀的控制权失败后。提前抢到砍刀的于某,最终用7刀终结了刘某性命。
事件发生后,江苏警方做出了回应。
紧接着,关于要不要判于某“正当防卫”的辩论,在网上排山倒海地展开。
另一边儿,专家和律师也给出自己的见解。
▲"纹身哥"刘某因伤势严重已经不治死亡
支持于某“正当防卫”的人认为,刘某一行人一开始驾车闯入非机动车道就已经犯错在先。
即便如此,刘某不但不率先道歉,反倒用管制刀具进行武力威胁,本身就逾越了一般民事纠纷的界限。而于某接下来的反击,全是出于自保的本能使然。
不过,支持于某“防卫过当”的人也大有人在。
一些在一线从事律师职务的人就表示,在前面几刀已经让刘某丧失抵抗能力,并导致对方撤退的情况下,于某最后的补刀,的确存在防卫过当之嫌。
在具体判决结果出来之前,毒药君希望大家理性看待这次的反杀事件。
来说说在此期间,我看到的魔幻一幕。
反杀事件在网上发酵一段时间后,微博上,曾经出现过这么一段奇葩回应。
睁大你们的眼睛,仔细看,好好学。
江苏检方传递的信息简单明了:遇上事儿,跑就妥了。
为了说服大家相信自己的结论,江苏检方还试图用100起涉及正当防卫的案件加以例证。
从给出的数据来看,以往的案例中,只有不到一成的案件最终会酌情考虑轻判,其余九成,要么被视为故意伤害罪,要么被视为防卫过当进行处理。
于是基于以往的判案经验,他们得出了“逃跑=正当防卫”的结论。
且不说这个结论在逻辑上成立与否,以反杀事件为例,当时的情况剑拔弩张,你觉得于某看到刀子亮出来的那一刻有时间思考吗?
大部分人遇到这种情况,恐怕早已经吓得愣在原地了吧。
关于江苏检方的这番言论,正确与否大家自有判断。
回归本案,在我看来,反杀事件最有争议的点来自两个部分:
第一,于某的行为是否构成防卫过当?
第二,如果当时于某没有进行追杀,他后期的人身安全是否能得到保障?
有网友根据这两点做了一张图进行梳理。
从图中的情况可以清晰看到,无论是否选择追砍刘某,于某面对的结果都可谓百害而无一利。
更糟糕的是,他不但自己可能面临人身安全的威胁,家人也可能因为事件余波受到牵连。
案发时,于某会不会以此盘算后追砍,这个细节还需要随后的调查才能够掌握。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在那样的情境下,留给他的选择不多。
▲从新闻报道来看,于某并不是喜欢挑事儿的那类人
从录像的细节可以看到,在连续砍了刘某5刀后,对方慌乱中没有逃往别处,而是径直往汽车的方向跑去。
这样一来,于某的结局大概为:
1.刘某心有不甘,继续回车找凶器械斗,最终有一方必然要倒下
2.刘某暂时避战,驾车逃跑,随后找人继续骚扰于某生活
3.刘某仍有报复欲,折返直接开车撞死于某
无论哪一种,随便怎么看都对于某不利。
而这三种结局中,当看到对方重返车中,作为当事人,于某认为对方想继续找家伙和自己血拼的想法,自然在情理之中。
毕竟,如果是刀,他尚有一线生机。问题是,如果这时候对方掏出来一把枪呢?
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在没有完全摸清刘某的动机下,说刘某负伤意味着危险已经解除,显然就不够严谨。
与此同时,我也注意到一些人为了证实刘某的“无辜”,甚至挖出其获得“见义勇为”荣誉称号的经历,尝试为刘某的暴戾形象洗白。
这样的做法,显然也不可取。
为什么?
这里必须提一嘴《伊甸湖》。
影片说的是一对情侣原本计划去湖边度假,结果途中遇上一帮丧尽天良的熊孩子,导致被杀害的故事。
丈夫被杀,绝望之际,愤怒的女人因为杀害了其中两名小孩,遭到湖边小镇居民的报复而丧生。
通过影片后期的剧情可以看到,这些小孩的原生家庭实际上是有问题的。
以带头闹事的小孩为例,他的父亲,就是一个崇尚用暴力解决问题的糙汉。
家庭原因,让这帮小孩的成长发生扭曲,人性也因此变得晦暗。
影片中,小孩的暴力和对生命的漠然固然值得人们反思,然而更值得反思的,是人们究竟应不应该因为他们的成长经历,而选择原谅他们对大人的罪过?
显然,在已经失去伴侣的女人面前,这样的说辞是毫无意义的。
因为对于她和她的爱人而言,自己并不需要为孩子们的成长经历负任何责任。他们只是一对过客。
正因此,小孩在银幕中的可憎形象,并不会因为他们之前的成长历史得到改善。
《伊甸湖》最惊悚的部分——同时也是最令人绝望的部分——来自结尾:
好不容易摆脱熊孩子魔爪的女人,逃到小镇寻求当地居民的帮助时,却发现他们中有人正好是被自己杀害的孩子的父母。
在是非观模糊的边缘人群面前,无人关心正当防卫的理由。
当小孩施暴的事被搁置一边,等待女人的,将是道德失明后的生吞活剥。
难道,于某也要重复类似的悲剧吗?刘某仅仅因为没对于某造成重伤,就能说他是善类?
别忘了,相较所获得的荣誉,刘某的黑历史可不少——5次被捕,累积刑期多达9年!
说他是社会不稳定因素,麻烦制造者,不过分吧?
▲图源:牛弹琴
从着装打扮来看,刘某不像是安分守己的普通人。
随后的曝光,也进一步佐证了这个人的黑道身份。
▲据央视网报道,天安社在2017年已被扫清
那么问题来了,当你惹上一个黑道成员,在将对方砍伤后,你觉得对方有多大几率和你一笑泯恩仇呢?
很显然,后续极有可能会留下无数隐患。
于某的这一刀,客观上终结了对方留给自己可能的后续伤害,同时也避免了刘某出狱后继续贻害社会。
虽然对死者而言,刘某已经没有机会去为自己辩解。但参考过往,你很难相信他可以改头换面。
比起对刘某死活的关注,现在民众更关心的问题是:于某最终会不会被判防卫过当?
百度百科上,关于“正当防卫”的词条中,有一段有关“无限正当防卫”的解释,明确提到当其中一方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另一方严重侵害时,即便防卫导致原始施害者死亡,防卫者仍不用负刑事责任。
然而结合之前江苏检方的评论来看,情况或许也不太乐观。
到底是相信法律还是相信自己?美国电影《水果硬糖》的女孩给出的回答比较极端。
结果上正义吗?当然,她惩治了恋童癖惯犯,让一向作恶无数的坏蛋受到了应有的制裁。
多少未成年的孩子,因为她的这一举动,免受未来被侵犯的危险。
但程序正义吗?也不尽然。
毕竟,对方错误再多,女孩又不是法官。法治社会,如果人人都能自诩正义,还要法院来做什么?
之于于某,这样的道理同样成立。
有关随后的审判,我只希望最终能看到一个尽可能公正的结果。毕竟,一开始犯错的并不是他。
当生命受到威胁时,于某已经尽最大可能保全自己。如果不是刘某的持续挑衅,一个老实本分的人,怎么可能去“故意伤害”旁人呢?
一切都有因果。
讲事实讲细节,是我们对法律最后的期待。
所谓“逃跑=正当防卫”,不过是一种对现实复杂性的无奈逃避。
而这个逃避,并无法从根本健全我们的司法体系。
但愿,我们的执法者这次能运用他们的智慧,给我们一个满意的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