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杀人回忆」催泪的犯罪片,中国电影人就是拍不出丨毒药头条(6)
从剧情的悬疑性,故事的连贯性,以及结局的设置上,《孩子们》是不及《杀人回忆》的。
在《杀人回忆》中,人人都是凶手,人人又都没有证据。
这种让人捉摸不透的拍法,与案件的未知性更契合,把探索与思考的欲望留给观众,让观众去猜测谁是凶手。
因为,这是未解的悬案。
▲《杀人回忆》
在《孩子们》中,每当案情有眉目时,接着急转直下,这种设置虽然给观众带来了心理落差,但其中的转折衔接太牵强。
前半部分姜志胜和黄教授怀疑忠浩父母,导演故意制造了很多疑点,但最后调查无果,归咎于个人的断章取义。
后半部分,过了11年,警方在山上发现了孩子们的尸骨。
此时的姜志胜因为有了自己的孩子,突然良心发现,不再像11年前那样只为自身利益考虑,这次他基于正义调查案件。
整体而言,剧情的前后承接不太合理,给人一种生拼硬造之感。
而《杀人回忆》的故事连贯性极强,一步步推进,从一个疑犯过渡到下一个。
▲《杀人回忆》
等到最后一个嫌疑人工厂技工朴兴圭的时候,再揭开开头埋下的伏笔,让朴兴圭成为案件的唯一目击人后死亡,将悬疑色彩带到高潮。
▲《杀人回忆》
这样的连接和转折,从一步步逼近真相到失而不得,观众更容易产生代入感。
再就是结局。
两个结局,我更喜欢《杀人回忆》。
多年之后,朴警察回到案发地,无意间得知凶手也回来了,从目击的小女孩口中,才知道凶手只是一个平常无奇的普通人。
▲《杀人回忆》
我们以为穷凶恶极的连环凶手,只不过是一个普通人。
连环杀人凶手,是我们身边随便一个人,这种戏剧化反差带来的痛楚,甚过《孩子们》里愤怒的嘶吼。
朴警官转身看向观众,最后的凝望让人心悸。
▲《杀人回忆》
相比之下,《孩子们》的导向性太强,导演在最后直接指向了“凶手”,少了开放式结局的悬念。
《杀人回忆》表现出的是永远不知道凶手的绝望,《孩子们》则是确定对方是凶手却无法绳之于法的无奈。
前者比后者更残酷,导演不是为了找凶手,而是让观众对人性进行拷问,自我反思。
在现实生活中,不是所有的谜底都有答案,也不是所有的“凶手”都能一一找到。
或许,此时正在跟你谈笑风生的那个人,也曾在恶意的驱使下,成为杀人凶手。
▲《杀人回忆》
《杀人回忆》中,在案件始终没有进展的情况下,最后一个嫌犯朴兴圭的出现,让朴警官深信他是凶手。
然而,DNA报告显示了相反的结果,面对罪犯的猖狂与残忍,朴警官失去了理智,成为杀死嫌犯的凶手。
借用尼采的一句话:凝视深渊过久,深渊将会以凝视。
在恶意的泥沼呆得越久,就越难以挣脱。
当心中的恶意涌出时,人人都是凶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