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史实级长镜头,拍了部二流科幻片丨毒药推荐
第75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落幕了。
“墨西哥三杰”之一的阿方索·卡隆凭借剧情片《罗马》摘得金狮奖。
这是继去年吉尔莫·德尔·托罗的《水行物语》获得金狮奖后,连续两年由墨西哥导演获得此奖项。
▲从左至右吉尔莫德尔托罗、阿方索卡隆、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多。
说起“墨西哥三杰”,如今这个称号已经是享誉世界影坛,它表现出的不仅是墨西哥电影独有的魅力,也代表着墨西哥电影人最高艺术的追求与成就。
虽然同为墨西哥人,但是三位导演的风格却呈现出完全不一样的风格。
带有强烈的暗黑魔幻风格,喜欢拍怪物的吉尔莫·德尔·托罗。
▲吉尔莫德尔托罗导演作品《潘神的迷宫》
注重叙事结构和人物关系,多为现实主义题材的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多。
▲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多导演作品《荒野猎人》
而阿方索·卡隆则是一个技术控,他的电影题材类型比较广,从魔幻到科幻,从文艺爱情到现实主义都有所涉及。
在内容丰富的同时,阿方索·卡隆更加注重镜头表现力和拍摄技术的升级。
今天就要讲的便是他的一部重要代表作 ——
《人类之子》
Children of Men
《人类之子》准备筹拍是在2002年,但由于技术和资金等一系列原因,直到2005年才正是启动拍摄,而制作成本也高达7500万美元。
在此之前,阿方索·卡隆完成拍摄了哈利·波特系列电影的第三部《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
他将自己对技术的执念,在哈利·波特的奇幻世界中完美地体现出来。
这不仅让影片画面呈现出更多流畅精致的魔法效果,同时由于他的个人风格,也让影片成为前三部哈利·波特中最受人喜欢的一部。
▲电影《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
《人类之子》改编自“推理小说第一夫人”P·D·詹姆斯的同名推理小说,讲述的是人类灭亡前英雄救世之战的故事。
影片虽然定位于科幻片类型,但它整体所呈现出来的世界,并不是高度智能科技化的未来,而是混乱崩塌的末日。
阿方索·卡隆在这部影片中,以拯救末日生命为主线,融合了大量的关于人类发展、人性拷问、宗教符号、政治隐喻等一系列思考。
虽然表达的元素比较十分庞杂,好在阿方索·卡隆用超高的拍摄手法,让影片呈现出无比的真实感,以至于观看时并不觉得沉闷晦涩,反而有着无比的沉浸感。
可以说《人类之子》是阿方索·卡隆在《地心引力》之前最为重要的作品,同时也为后者磨练出相当成熟、完备的拍摄技术。
影片故事发生在未来世界2027年。
地球上最年轻的人类,年仅18岁的迪亚哥被人杀害,这一新闻让全球陷入了哀伤中。
因为在此之前,人类由于战争、污染、资源枯竭等一系列原因,导致自身失去生育能力,地球已经18年没有迎来新生命。
整个人类社会陷入大规模的惶恐和骚乱中,人们藐视法律,肆意抢砸,枪支泛滥。
只有军政统治下的英国过着稍微有序且压制的生活。
但是这样的情况也给英国带来了巨大的人口负担。
大量的难民涌进英国,他们被政府以非法移民的身份关押在难民营中。
男主角蒂欧是一名政府职员,而前妻朱莉则是反政府组织的头目。
在朱莉的一次威逼利诱下,蒂欧答应为其弄一张通行证,以帮助一位难民女孩肯逃出海岸边境。
然而蒂欧拿到联合通行证出发不久后,意外却相继发生。
先是在暴徒的围攻中,前妻朱莉被爆头杀害。
而后他又因为击杀警察,被卷入到反政府组织的漩涡当中。
此时的蒂欧不想让自己再次卷入风险,当决定即日离开返回伦敦时,终于得知护送出走的黑人女孩肯早已怀孕几个月。
她腹中的婴儿就是人类18年来唯一诞生的生命。
原来前妻朱莉将蒂欧看作唯一信任的人。
她希望蒂欧能够把肯带到一搜叫“明日号”的客船上,那里有一群科学家正在进行治愈人类无法生育的研究。
肯和腹中的婴儿将会为研究带来巨大的突破。
虽然蒂欧对护送肯不再犹豫,但是一切计划进行得并不顺利。
他先是意外得知反政府组织内部分化,企图夺走肯肚中的婴儿作为和政府对抗的筹码。
蒂欧不想让肯和孩子不落入他们手中,连夜带着护送小队离开了反政府组织,去往边境海岸。
路途上一边是政府军的堵截检查,一边是反政府组织的追杀。
为了让肯能够顺利达到“明日号”,蒂欧付出了巨大努力,而同伴和挚友也为了守护生命最后的希望而相继牺牲。
他们逃到难民营中找到了“明日号”的对接人。
蒂欧也在此时为成功地接生了“人类之子”。
正当蒂欧和肯沉浸在生命诞生的喜悦中时,反政府组织和政府军相继赶到了难民营,双发展开了激烈地对战。
此时影片开始了一个长达6分多钟长镜头。
从桥下通道的枪战开始。
蒂欧从街道来到大楼下,被反政府组织所抓。
反政府组织与政府军继续交战,蒂欧逃走。
双方在街头相互火拼,蒂欧来回逃窜。
从街头外到路边巴士内。
此时政府军开出坦克对大楼进行围攻。
楼房内难民被肆意杀害,双方军队血肉拼杀。
此时双方的火拼从枪战升级到轰炸。
蒂欧跑进大楼里寻找肯,而里面也是死伤无数,哀嚎一片。
而后蒂欧从一楼再到二楼,发现横尸遍地,难民逃窜。
蒂欧沿着长廊一边寻找,一边躲藏。
此时大厦外的轰炸依然没有停息,蒂欧跟随婴儿的哭声最终找到了肯。
整个镜头全程手持跟拍,由于涉及大量枪战,轰炸的戏份,同时演员移动空间变化大,调度极为复杂,再加上主演和群演的表演状态,整个操作难度可想而知。
只要一环上的走位或者镜头移动不对,整个过程全部作废,可谓是掐着每一帧拍摄完成的。
为本片掌机的是阿方索·卡隆的老乡,墨西哥摄影师艾曼努尔·卢贝兹基。
后来他再次分别和阿方索·卡隆、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拍摄《地心引力》、《鸟人》以及《荒野猎人》。并先后三次获得奥斯卡最佳摄影奖。
▲三届奥斯卡最佳摄影艾曼努尔·卢贝兹基
在拍摄巷战这段时,剧组在建筑群只取得了14天的拍摄许可。
前12天都用来布置烟火爆炸特效,排演无数的临时演员,筹划蒂欧和摄像师的跑动路线。
第13天正式开拍,NG数次,每次NG后都要花几个小时把坦克拉回原地,重新布置街上和墙上的烟火特效,为临时演员安装新鲜血包……
直到最后一天,由于太阳光只能维持6小时内,全员面临最后的机会。
在拍摄期间士兵的假血溅到了镜头,导演叫了停,但由于爆炸声音太大,没有一个人听见,直到这个镜头完成工作人员才停下来,而保留下来血迹也靠后期被抹掉了。
▲血迹通过特效被抹掉
这个长镜头可以算作影片最为精彩的一部分。
导演通过长镜头形式,让观众完全沉浸在末日战争中的惊慌、混乱的氛围中。而这个镜头无论从操作度还是完成效果,都足以载入影史经典。
说回剧情,蒂欧找到了肯,婴儿由于受到了惊吓而不断啼哭。
此时楼内难民都听见了这个充满生命力的哭叫声,于是投去了惊讶和震撼的目光。
冲进大楼的士兵也听见了哭叫声,军官立马叫停了战争。
所有人注视着眼前的“人类之子”,目送着肯和孩子离开,战争在此刻消失,有的只是对生命的敬畏和热爱。
但在蒂欧他们离开后,转瞬间,战争和杀戮又开始了。
蒂欧和肯在一名吉普赛女人的帮助下找来了一艘小船。
他们通过水道驶向了禁海,这时肯突然发现原来蒂欧因为中枪而流血不止。
蒂欧看着婴儿,在祥和的表情中闭上了双眼,远处海面上“明日号”正渐渐驶来。
其实表象来看《人类之子》是很符合史实气质的科幻电影。
从拍摄质感和技术上来说不可挑剔,不仅是有巷战这样波澜气势的长镜头,电影中一些高技术难度的镜头拍摄也十分多。
比如被暴徒追赶的车内戏,镜头在车内成近180度旋转拍摄。
不仅如此,镜头还从车内移到了车外。
从官方花絮中了解到,剧组把车外壳重新拆组,把镜头安置到车来完成了几组拍摄,然后通过特效组接成一个镜头。
有人说《人类之子》的长镜头是阿方索一种故意炫技的表达。在这还得说明一下,长镜头表达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真实性。
这样的真实性体现在电影内外同样的时间刻度,同时让观众带入到主角事件中,好似末日来临就在眼前,从而带动观众的情绪。
从这一点来看,阿方索的这一次拍摄技术尝试不仅服务于影片故事本身的,甚至还提升了整部影片的气质。
回归电影的主题。
《人类之子》整部最主要的讨论是关于“生”的主题。
人类的生存浪费大量资源,造成环境污染,流血杀戮最终导致了死亡。
而当得知人类再也没有新生命时,又无不刻意去保护他,甚至为了生命而去杀害生命,在这里,“生”又再次背负着很沉重的代价。
对于母性和生命的关联,导演也用了很多镜头表示。
比如在光芒中连接脐带的婴儿。
到了后来的《地心引力》中,就成了太空舱和氧气带。
从蒂欧及其护送同伴的角度来说,电影便是一部歌颂人性光辉的赞歌。
但是在影片所展现出来的绝大多数人,却是在人类面对毁灭时最多见的本能。
“善”与“恶”的界限在绝大多数人类中都不那么明显,他们敬畏生命同时也会滥杀无辜。
人类的复杂面便是如此,当所有士兵看着哭叫的婴儿,放下了武器下跪时,能在暴力的兽性中能唤起微弱的人性之光,这才是导演所表达的。
除此之外,电影关于军统强压政策下的恐怖主义,建造难民区对应现实的难民政策,还有英国自己的独善主义,都是所表达政治的映射。
同时,肯的怀孕本身就带有强烈的宗教符号,当蒂欧问孩子父亲是谁时,肯开玩笑回答自己是处女,这就像对应了圣母玛丽亚,腹中的“人类之子”便是救世主。
最终蒂欧在救出肯母女后牺牲,这样的过程也有点像献身救主的故事。
虽然表达的内容十分锐利,技术表达的穷尽真实,电影气质也是史实级别。
但是由于而映射含义太多,导致剧本脱离现实太远,电影整体内涵并没有多大拔高,这也是被大多数观众所诟病问题。
阿方索·卡隆从《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到《人类之子》,再到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的《地心引力》,都是技术视觉探究的一流缔造者。
但关于人文探究的内容却薄弱很多,这一点和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这次阿隆索拿下金狮奖的《罗马》中,开始把目光对准了墨西哥的中产阶级,一直在技术上道路上的探究的他,也许这一次现实主义题材的尝试能够带来不一样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