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就是穷,穿越也翻不了身!丨毒药推荐(3)
“爱丽丝·洛尔瓦彻的《幸福的拉扎罗》,充满了智慧、野心,再加上其中超越时空的寓言和时下社会的辩证批评,让它成为了这样一部慢热、但渐入佳境的作品。”
这个评价,我认同上半句。
原本看到影片如此标新立异的叙事策略,毒药君内心一阵狂喜。
只可惜,后面越看越失望。
本来这部电影最大的亮点应该在后半程。
但是,电影之后的部分显得模糊冗杂,而导演想要表达的观点也越来越暧昧不清。
在之后的故事里,闰土找到了几个当初一起生活的村民。
起初他们都把依然年轻的闰土视为魔鬼。
这也难怪,当初他们没有理会失踪的闰土,拂袖而去奔赴新生活。
如今再次见到闰土当然心中有鬼,心中有愧。
而在这群人之中只有安东妮把闰土的“复活”视为神迹,并收留了他。
在这个令闰土感到陌生的现代文明里,“穷人”的生活并没有好到哪里去。
他们依然被剥削,被欺骗,甚至在这个恶性循环中变得穷凶极恶。
善良的安东妮不得已为了生计去骗钱,起先她带着闰土一起去,因为闰土看上去更加诚实可靠,更容易获得买主信任。
令人感到诧异的是,这个早已在挣扎中放弃真诚的穷人却在和闰土那双清澈的眼睛对视后突然良心发现,毅然决然的决定不再带闰土去骗钱。
一个被现代社会抛弃的边缘人,在被生活逼向绝路的时候,成功被一双来自过去的双眼感化?
这是想告诉我们什么?
精神至上?
这部“魔幻现实主义”电影,“魔幻”有之,现实太少。
整部电影看下来给人一种来自小资的悲悯与优越感。
它聊到了奴隶社会的残酷,资产阶级社会的虚伪,它承认了在历史的任何阶段穷人被剥削的事实从来没有改变。
但是,在整部电影里,穷人和富人,商人和政府之间更像是一个肤浅的符号。
穷人被资本家欺骗,资本家被银行欺骗。
这种粗暴的定义实质上是在说:弱者总是被骗,而弱者身上善良的消失,比弱者成为弱者本身更让人沮丧。
影片最后,炮制了一个悲剧式的结局。
穷人们被驱逐出教堂,他们被社会挤向边缘,又被上帝抛弃。
他们开始计划返回村庄——那个尽管痛苦却没有逼人丧失良知的地方。
这样的处理让人感到反感,正如《好莱坞报道者》的质疑:
显然,这部电影不应该被当做是在为契约奴役制辩护,但她试图将两条时间线并置在一起,又是想表达什么意思呢?
诚然,对于创作而言,《幸福的拉扎罗》有很多值得学习借鉴的创作手法,然而作为一个普通观众,在情感上,我得不到任何触动。
我讨厌所有对贫穷悲天悯人式的情感表达。
整部电影完完全全地把男主塑造成“真善美的象征”,并赋予他“神性”。
他就像游走在世间的精灵,以上帝之眼注视着凡世庸众的一举一动。
他最终的死去不是贫穷者的死亡而代表着一种善良的消失。
影片在主人公第一次坠入山崖时加入画外音,讲述了一个关于狼的寓言。
在这则寓言里,狼是不伤害“圣人”的,主人公因为他的善良没有死也没有被狼吃掉。
但影片的最后,狼再次出现,而主人公被群殴致死。
这到底是想告诉我们什么?
主人公的善良消失了?他也有了私欲?
我承认这部电影对穷人在社会关系上的现实观照。
但是它所哀悼的不是贫穷本身,而是善良在穷人身上的消逝。
反观今年的戛纳电影节,很多作品都将目光聚焦在了底层人民的生活上。
这是来自全世界范围内阶级固化的恐慌与愤懑。
可是,奴隶社会的血腥掠夺与资产阶级社会的虚伪本质,这种问题只要经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都能理解,不需要专门拍一部电影,用“巨大的骗局”这种词反复强调。
我们需要看到的是这种骗局之下底层人民的生活、情感、委屈和误解。
起码在《小偷家族》和《燃烧》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个鲜活的被社会挤压的平凡个体。
抛弃专业理性,我甚至更喜欢《三和人才市场》和《为什么贫穷之出路》,尽管这两部纪录片在质量上相对粗糙,但是他们在思辨的过程中透露着宽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