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全国钱学森班(院校)工作论坛”上专家热议
您所在的位置:
杭州网 > 杭州新闻中心 > 科教卫新闻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多年来一直拷问着中国教育人。 昨天,“第二届全国钱学森班(院校)工作论坛”在杭举行,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杭州时代小学等单位代表,一起探讨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要培养创新人才 这些教育“误区”要避开 “要培养创新人才,首要改变教育动力机制。”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原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张绪培说,最近一次PISA中心(国际学生评估项目)研讨会在上海召开,项目主任对全球学生做了一次大数据分析,发现中国学生分数都很高,但对学科本身缺乏感觉。 同样的观点,在对美国常青藤学校的调查中也得到了印证。有机构对在常青藤学校就读的博士人群做了调研后发现,中国学生的“专业离散度”最高。也就是说,很多中国学生去美国读博,不是为了做学术研究,而是为了文凭。 如何培养创新人才?在张绪培看来,应该让学习真正发生。“很多老师在授课时,是在教如何解题,而不是在教知识,知识是需要架构的。”张绪培说,好的教育应该是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举了个例子。有一次他带着一批校长去美国参观一所小学,当地校长带他们到一个木工车间,这个车间当年被总统表彰过,里面摆满了学生做的家具,都是榫卯结构。“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实践探究,到了高中,立体几何几乎不用学,空间概念在脑中已经根深蒂固。” 张绪培觉得,要给孩子一个“试错”的环境,允许他们在不断犯错中成长,同时给学生更多自主权,并改善考试环境,“现在一些教育先进的国家,大学都是宽进严出,比如哈佛大学大一大二淘汰率达到40%,而中国的大学是严进宽出,所以造成很多学生刷题考高分,但进入大学后却失去了学习动力。如果中国的大学也能宽进严出,就会给基础教育带来一些积极的影响。” 给学生更多选择 让学习真正地发生 培养创新性人才,很多学校都在探索。目前,全国有48个钱学森班(院校),都在为培养创新性人才而努力。杭州市时代小学是浙江省唯一一所开设钱学森班的小学,也摸索出了一些好做法。 “学校把课程进行了重构。”校长唐彩斌介绍,奠基性基础课程占70%,保证国标规定的小学生必须储备的知识能力要求;资优性基础课程占15%,关注学生学科素养的不同发展,实行走班教学,因材施教。此外,拓展类课程中,体艺类拓展课程占比8%,综合实践类拓展课程占比7%。 “我们很多课程都是由学生选择。小时候选择课程,长大了就能选择人生。”唐彩斌说,学校还邀请奥运冠军、艺术家、创客老师等各行各业的佼佼者进校给学生作指导,同时搭建各种平台,如“四季课程”——从一年四季大自然中最熟悉的植物和自然现象中选取部分主题,展开项目制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持续的专注力和对身边事物的好奇心,而这恰恰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最佳心智模式。“学生兴趣可能就是在这一次次不经意的碰撞中产生,从而影响了他的一生。” 培养创新人才,评价需要同时转变。“时代小学的学生在项目学习中,评价不是一个简单的分数,而是学生经历的过程和最后形成的多样化的成品。不再是纸笔测试方式,而是丰富的档案和多元的指标。”唐彩斌说,学校不把不同的学生个体用“一根尺量”,因为创新性人才是多元的,评价也应该多元化。
“第二届全国钱学森班(院校)工作论坛”上专家热议——创新人才培养 基础教育能做哪些事?
2018-11-14 06:41:39杭州网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通讯员 刘敏 记者 王洁 编辑:汪浩 责任编辑:方志华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