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冤!蹲牢29年,50万人为他伸冤,政府却要他死!丨毒药头条(2)
一个字形容这套纪录片的质量就是:硬。
虽然质量上乘,但反映的阴暗现实,让人在看过这两季后,表达出对美国司法体系的极度不满。
更多的人,悲愤之情溢于言表:
让观众愤愤不平的主角名叫史蒂夫,一位来自美国小镇的老实人。
和《因父之名》中的主角盖瑞一样,老实人史蒂夫早期可不老实。
因为年轻气盛外加交友不慎,史蒂夫曾有过虐猫和入室偷窃的黑历史。
这段不光彩的经历,曾让他登上当地政府黑名单,并因此坐过一段时间的牢。
虽然后来改邪归正,但部分家族成员仍旧对他持有偏见。
这当中,就包括史蒂夫的表妹。
一次,表妹告诉在警队工作的丈夫,称表哥对自己做过猥亵动作。
然而经过律师的验证,史蒂夫的智商,并不支持表妹的描述。
尽管如此,最终史蒂夫还是锒铛入狱。
▲常人智商在90-110之间
这起案件,为史蒂夫和他的家族招来麻烦。
再次入狱,让地方政府对史蒂夫的好感度进一步降低。
渐渐的,“史蒂夫家族是社区祸害”的刻板印象,也在闭塞的小镇中形成。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就在史蒂夫和表妹的矛盾,刚刚因为自己刑满释放暂告一段落,另一桩强奸案很快找上门来。
尽管有充分的不在场证明,但史蒂夫还是被县政府强栽罪证。
为了不存在的罪名,这起案件,让他蹲了足足18年牢。
在这起强奸案中,还发生了一个极富戏剧性的反转——当年犯案的真凶向警方承认了罪行。
以此为契机,负责给史蒂夫昭雪的民间机构通过取证,证实了他的无辜。
▲格里高利是性犯罪的惯犯
2003年的9月11日,当全球都在因为纽约双子大厦的惨案陷入震惊时,史蒂夫却在这一天,迎来自己的自由。
被冤枉了18年,有人需要担责。
毫无疑问,对象只可能是当年判他入狱的县政府。
通过媒体、法律和监察等多个角度的后续调查,人们发现,正是当值人员的玩忽职守才导致了冤案产生。
然而令人费解的是,所有涉事人员,在后续的清算中并未受到应有惩罚。
为了挽回自己的名誉,史蒂夫向县政府提起诉讼,并要求经济补偿。
然而这一切,很快被另一桩碎尸案掩盖。
如史蒂夫预料的一般,这将成为政府重新拿他开刀的绝佳机会。
▲外界普遍认为,此前的冤案让史蒂夫和县政府结仇
碎尸案起源于一名叫特瑞莎的姑娘神秘失踪。
因为案发地点就在史蒂夫家附近,即便在有证据证明自己无辜的情况下,史蒂夫仍无可避免地成为警方眼中的嫌疑人。
事实上,为了向外界展示检方所谓的公正,这起失踪案换了别的地方政府接手调查。
▲负责此案的检察官,将史蒂夫推向了命运之谷
然而有证据显示,上次和史蒂夫结仇,且无权参与调查的县政府,却在这起失踪案中无视法律,继续扮演着关键角色。
与此同时,他们还在史蒂夫律师缺席的情况下,对史蒂夫进行了非法问询。
在两个地方政府的强强联合下,命运再次向史蒂夫开了个残酷的玩笑——
经过为期多天的搜寻,警方在史蒂夫家中“找到”了特蕾莎的随身物件,并在其住所附近,“发现”了特蕾莎使用过的车辆,且车上沾有史蒂夫的血渍。
更要命的是,在史蒂夫居住的地方,警方还“发现”了烧焦的人类骨骸。
这进一步“坐实”了史蒂夫身为“杀人犯”的事实。
最终,在享受两年的自由时光后,史蒂夫再次因“杀人、分尸、绑架”等罪名受到控诉,被警方拘禁入狱。
整个第一季,《制造杀人犯》花了大量笔墨,再现了控方和辩方拉锯式的辩论和相关论据。
从纪录片呈现的素材来看,为了让史蒂夫伏法,控方不惜和原来陷害过史蒂夫的地方政府同流合污,通过制造大量伪证对其抹黑。
比如,凶案现场找到的关于史蒂夫的血渍,后来被辩方律师发现是来自更早的血检样本。
▲通过幕后操作,控方证明了偷血一事“不实”
又比如,控方让智力同样低下(第一季显示其IQ为69,第二季中控方认为介于81-83)的——史蒂夫的侄子布兰登进行指认。
在缺乏主观能动性和是非判断有限的情况下,布兰登被警方带有明显暗示性和强制性的问题,逼到不得不用臆想方式,捏造了他和舅舅“屠杀”特瑞莎的恐怖细节。
最终,因为布兰登的神助攻,加上另一个关键人物的指证(后面还会提到),两人被法院判处重刑。
叔侄二人同时入狱,不但让栽赃过史蒂夫的县政府找回了丢失的颜面,还让介入调查该案的新任政府找到了存在感。
伴随辩方律师的诘问,第一季以史蒂夫和布兰登的败诉收官。
到了《制造杀人犯》第二季,为了回答“控方有无制造伪证”这个问题,史蒂夫请来了新任律师,,凯瑟琳。
相较第一季尽管找到控方漏洞,却拿不出实际办法证伪的首任律师团队而言,凯瑟琳在这方面的业务能力简直不要强太多。
这也是为什么在第二季播出后,有人称这是为她量身打造的宣传片。
与首任为史蒂夫辩护的律师团队不同,凯瑟琳并不满足于从既定“证据”中找寻辩护线索。
相反,她动用了大量资源去实验和测试,以图还原案件的诸多可能。
在这些测试中,通过一项项实验的还原,观众会看到控方当年给出的证据是多么经不起推敲。
▲实验数据和控方提供的数据有极大出入
凭借严谨的测试和对证据的重新收集整理,凯瑟琳建立起了和当初控方给到的、完全不同的故事版本。
还记得之前提到的关键证人吗?
经过对控方压下来的材料分析后,凯瑟琳认为,当初出面指证弟弟和舅舅的鲍勃,有极大的作案嫌疑。
答案,就藏在他那被警方没收的肮脏硬盘中。
从硬盘展示的信息不难看出,鲍勃对死亡有着超乎常人的迷恋。
此外,在网站上留下的搜索痕迹,也暴露了鲍勃的特殊性癖。
不光鲍勃受到怀疑,布兰登的继父,也被凯瑟琳发现有作案动机。
原因是有目击证人告诉继父失踪汽车的确切位置时,他却称病压下了这条关键情报。
后来,警方把汽车转移到史蒂夫住处附近进行栽赃,这位父亲却选择了沉默。
种种迹象显示,也许他知道个中内情,只是因为某种利益冲突,他没有在法庭提供真实证词。
▲布兰登的继父
结合特瑞莎的死状,和史蒂夫对案发当时很多不知情的细节回忆,其实影片最后的落点已经非常清楚了——
无论鲍勃和继父是否是真凶,史蒂夫和侄子布兰登都是含冤入狱之人。
在当年对后者的审判上,控方隐瞒、伪造了很多关键性物证才导致了这次误判。
如果第一季让你对主创的立场抱怀疑态度,那么到了第二季,经过庞大而缜密的系列分析后,其实案件已经被解析得一目了然。
有人说,这部伟大的纪录片无疑是另一个版本的呼格案(国内著名冤案)。
它让人们看到司法不公面前,号称民主的美国,在实践真理的过程中不尽如人意的一面。
那些号称正义的律师,在为布兰登辩护中不但不帮其正名,反而和地方检署相互勾结,让这个缺少判断力的孩子,被迫承认他并没有做过的事。
真相是什么?
这套纪录片告诉你:无人关心真相,人们只在乎他们认定的真相。
当现实如此,所谓的司法公正形同空文,大家都在形式上走过场,而受害者的申辩,没人在听。
就这点而言,害史蒂夫和布兰登无辜坐牢的历届法务人员,未尝不是另一个层面意义上的凶手。
可悲的是,无论他们还是导致特瑞莎死亡的真凶,目前都未受到任何制裁。
真相大白前,史蒂夫的父母从黑发等到白发,能不能看到儿子被无罪释放,几近奢望。
与此同时,作为布兰登的母亲,史蒂夫的姐姐已经和儿子分别长达十多年。
尽管辩护律师曾无数次给她带来希望,但最终,漫长的司法程序,让她的团圆梦反复破碎。
第二任丈夫和鲍勃的潜在嫌疑,已经让这位心力憔悴的母亲处于崩溃边缘。
作为受害者的家属,他们能早日迎来解脱吗?
但愿,第三季能够以最终季的姿态为我们揭晓答案。
▲“如果史蒂夫在家,他就能帮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