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走向学科深处的教学变革
课程,是学生在校生活的全部总和,是学生从学校走向人生的纽带和桥梁,是学生面向未来的引擎。对学生而言,选择一所学校,就是选择一种人生。对教育者而言,抓住课程改革,就抓住了教育改革的牛鼻子。
多年来,强大的教科研力量一直是市南教育走在前列的制胜法宝。新时代,面对教育改革新形势,市南区更加注重提升教科研能力,更进一步加大课程改革力度,今年更是被确定为市南区中小学课程深度建构年,区域整体推进课程体系建设再上新高度。
“课程体系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和基础。”市南区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市南区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王轶强如是说。在市南教育改革发展蓝图上,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中心的现代化课程体系,将如同不停脉动的生态场,为学生充满灵性地幸福成长提供丰厚营养。
系统设计——
区校协同共研,课程推进有了清晰图谱
课程改革,既要“承上”,又要“启下”——理解并执行课程政策,引领并支持学校创造性地加以落实。因此,区域整体推进就成为其中至关重要的要素和环节。多年来,市南区教体局坚持把“立德树人”贯穿于教育全过程、把改革创新贯穿于课程与教学各环节,直面问题、尊重规律、扎根实践、注重长效,采取了区域整体推进、区校机制对接、课程资源共享等举措,营造了区域课程生态,保障了课程的有效实施。
记者了解到,市南区从区域教育改革整体设计入手,各部门智慧集聚,推进区域课程规划、学校课程计划、课程文化培育、课程资源整合以及课程运作机制的协同实践,构建区域课程推进图谱。
位于“图谱”顶端的,是科研引领。市南区以国家级立项课题 《区域协同促进中小学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及青岛市重点规划课题 《区域推进特色课程建设的行动研究》为课改方向引领,以国家级立项课题《互联网+背景下的优质学习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为创新点和突破点,聚焦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质,基于学科的育人功能,深挖学科素养,从不同角度尝试建构新的课程资源。
市南区还明确了区域特色课程建设的三项核心内容:一是结合区域优势资源和学校需求,构建区域推进特色课程建设的科学路径;二是以海洋教育、“STEM+”以及分类高效阅读等融合拓展类课程为重点,构建区域特色实践课程体系;三是构建区域特色课程的认证指标体系,对具有市南特质的“特色课程”进行内涵分析综合与归纳判断,明晰特色课程逻辑结构、评价指标、实施纲要以及实施路径等要素。有了这样的系统设计,区域整体推进课程建设的生动图景逐渐展开……
定位明确——
聚焦核心素养,立德树人真正有的放矢
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在这样一个极具变革的时代,未来的全新世界充满着不确定性,核心素养则是学生迎接未来的底气。核心素养如何落地生根、如何量化评价,这些都要依托课程来实现。作为学生面向未来的引擎,课程的建构需要大视野、大格局。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市南区区域课程改革在尊重生命的基础上,构建以“国家课程校本化改造、校本课程精品化设计、拓展课程系列化开展”为策略的多元领域、多元层级的课程体系。完善“区域统筹—科研引领—教研落地—师训助力—课程育人”的推进机制,突出关注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自然,积极探索课程实施的多样方式,为学生充满灵性地幸福成长提供最充分的课程保障。
“对学校来说,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存在两大难点,一是核心素养的校本化实施,二是核心素养的校本化评价,而这两个难题都可以通过校本化的课程改革来实现。”青岛香港路小学校长于庆丽认为,“核心素养培养的校本化就是新一轮国家课程的校本化与校本课程的系列化,这也是我校在课程深度建构年的工作重点。”
今年以来,香港路小学围绕学生发展的必备品格和未来所需的关键能力,深度建构“幸福三原色”课程体系,培养“有责任、有活力、有品位”的幸福学子。课程体系下设 “责任课程群”、“活力课程群”和“品味课程群”,涉及人文科学、创新实践、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交往等五大领域,涵盖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每门课程都以“幸福三原色”为导向,让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实有的放矢。
逻辑清晰——
拒绝碎片拼凑,以生为本建构育人整体
课程不是一个任意填充的 “筐”,而是一个有逻辑的“育人整体”。往年有些学校对课程的本质特征缺乏深刻理解,缺乏系统设计与规划,导致课程全面开花,只注重数量,碎片拼凑,因师设课,师走课停,评价模糊,学校的育人理念难以得到真正落实。
在课程深度建构的过程中,市南区坚持以生为本的基本准则,以促进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作为核心目标,精准把握学生的学习需求,通过分析课程情景,把握优势,找准发展的问题与生长点;研制课程纲要,设计学程,研制课程实施方案;梳理课程框架,研究课程设置,全面推进课程实施;厘定办学理念,确定课程文化,将其融入课程实施、管理与评价,让课程发挥出最大的育人功能。
按照市南区对各校课程深度建构的要求,不论是学科课程的特色化拓展,还是主题课程的多学科聚焦,都应建构完整的课程图谱,建构一个基于特定课程哲学、组织化的课程整体,让学生体验有逻辑的“育人整体”。这需要学校理顺课程纵向与横向关系,严谨课程统整归类,建构独有的课程模式。
青岛莱芜一路小学立足学生发展需求,基于学校历史传承和特色发展,建构了“美好”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有机融合。校长金颖介绍,“美体课程”坚持“健康第一,全面育人”的指导思想,采取“全员+普及+扬长”的课程实施方式,扎实落实国家课程校本化,稳步推进足球、篮球、击剑、游泳、武术、跳绳等校本课程,积极开发花式跳绳特色课程。“艺美课程”则是以 “美育浸童心,国粹传薪火”为核心,着力探索学科实践和传统文化艺术的融合,,落实国家课程校本化,在每个年级分层普及剪纸、国画、扬琴、竹笛、京剧等传统文化艺术,同时与各高等院校联手,着力于民乐团、管乐团、童声合唱、创意油画、艺术设计等社团的深度创建。这样的课程体系逻辑清晰,层次分明,为全体学生奠定坚实的艺体素养基础,同时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广阔平台,努力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身心健康、艺智双馨的美好少年。
途径有效——
有机建构课程群,完善学生素质结构
深化课程改革、优化课程设计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建构课程群,其本质是为完善学生的素质结构,围绕同一学科或主题,将与该学科或主题具有逻辑联系的若干课程在知识、方法、问题等方面进行重新规划、整合建构而成的有机的课程系统。这其中,最为经典的做法当属市南区的“海洋+课程”行动。
“海洋+课程”是市南区推进海洋教育行动计划中的五大行动之一。该区在全国首创性提出构建海洋教育特色课程体系,以“科普海洋知识,加强海洋教育,促进人海和谐”为目标,形成了青岛市地方课程《蓝色家园》为基础、区域自主研发的《海洋+特色课程汇》为主要抓手、各园校校本教材为辅、社区读本补充的四位一体海洋教育学习体系,开发建设了基础型、实践型、拓展型三类课程。在学科教育中渗透海洋教育,通过海洋教育深化学科教育,这种课程系统既能使学生立足真实的生活,在掌握一定海洋知识的基础上激发热爱海洋、关注海洋的情感,又能使学科教学在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发展学科素养及育人功能方面更具活力。
各个学校亦结合自身特色,建构了不同的课程群。民族教育是青岛天山小学的一大特色,该校建构了民族特色、人文艺术、科学益智、强身健体四大板块课程群,共计39种特色课程。该校五年级四班的周子茗说:“每学期开学,我最期盼的是学校课程‘超市’的自主‘抢课’时刻,每一名同学都可以在自己感兴趣的板块里挑选。”她告诉记者,她比较喜欢民族特色和人文艺术板块,至今已经选过了手偶、陶泥、茶艺、手工编织等课程。
着眼长远——
打破学段限制,搭建融会贯通课程通道
区域整体推进课程建设还有一个明显优势,那就是打破学段和校区的限制,以宏观、长远的视野,为学生成长搭建融会贯通的课程通道。
近年来,市南区大力建构从幼儿园贯通至小学、初中的“分级高效阅读”课程体系,幼儿园以绘本故事为载体,激发幼儿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小学一、二年级在语文老师的带领下,结合区域推荐的阅读书目,制作视频、音频资源,全区共享;三至六年级按照单元重组推进整本书阅读,每个年级学生每年至少阅读10本书,远远超出课标规定的100万字要求;初中七至九年级整本书阅读每年至少5-8本,不但远远超过课标规定的200万字阅读量,且三年能达到课标要求的4-5倍阅读量。
青岛市实验小学教师刘春婷告诉记者,2014年起,学校在区域小学语文学科“多元整合课内外延展阅读”研究的引领下,开启了整本书阅读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学校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阅读经验水平推荐了十二级阅读书目,一、二年级以绘本为主;中高年级逐渐过渡到文字性更强、知识面更广泛的书籍,其中不乏英文绘本和数学思维训练丛书等。学校关注阅读过程的指导,利用导读课点燃孩子的阅读兴趣,利用推进课引导孩子从各种角度去把书读得更深、更透、更广,引导高年级孩子从写作方法、写作特色等角度进行研读,还将“比较阅读”这种发展高阶思维的阅读方法引入课堂。学校还关注阅读习惯的培养以及阅读效果的评价,近期学校开发的“榉楼悦读”APP,将AR阅读考级系统融入其中,孩子每读完一本书,随时随地可以利用手机或平板电脑进行考级过关……
“分级高效阅读”课程体系的建构,有效解决了学生在不同学段的阅读“断层”问题,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为科学提升学生阅读素养搭建起坚实的阶梯。数据显示,在国家质量监测、青岛市质量监测中,市南区中小学阅读成绩遥遥领先,处于全国前列。
王沐源
探索STEAM,市南走出新路径
融合了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等多学科素养的STEM教
育,被称作面向未来的教育。近年来,为了推进STEM
教育快速发展,市南立足区情,积极探索,走出了
一条“区域规范引领—学校协同发展—校外资
源助力”的新路径。
学校没有专门的STEM教育课时、专
业的STEM教育教师严重缺乏、STEM
课程研发和实施水平较低、没有建成
STEM教育实验室或专门的学习空
间、缺乏STEM教育专业引领……这
是国内一些学校在探索STEM教育
时普遍遇到的问题。
在扎实调研的基础上,2017年
开始,市南区立足区情,将STEM内
涵延伸至STEAM,增加对学生人文
艺术(Art)素养的培养,确定STEAM
教育主要在综合实践活动学科落地。
这首先解决了课时问题,学校可以主要
利用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开展STEAM
教育。随后,市南区大手笔引进优秀的
STEAM课程供学校选择,大大缩短了研究
周期。同时,市南区组织开展STEAM教育各
级各类培训,逐步走上了规范发展的道路。
在全市范围内,市南区率先启动课程审核入库
工作,组建市南特色课程专家团队,率先面向社会征集首批区域优秀特色课程。建设区优秀特色课程资源库,先后三批审核通过了几十门STEAM特色课程。
以点带面,市南区组织了STEAM实验学校的申报,各学校选拔优秀教师执教,利用综合实践的课时来落实,同时通过区域教研活动推进STEAM教育的有效实施。市南区共选出20多位优秀教师进行实验。
协同共研,市南区通过建立区域内学术委员会、区域外课程专家团队,聚焦课程建设,设计研究活动,开展实验攻关,校际间开展课程的合作共研。
课题引领,市南区《区域STEAM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实践研究》成功立项为2018年度青岛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通过课题引领,市南区构建完整的教学体系,配搭系列STEAM素养提升活动,通过课程的设计,将STEAM教育融入授课及探究活动中。
科学评测,市南区引进在北京海淀学区进行过初步试点的测评体系,测试内容涵盖初步的系统思想、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创新能力三大方面,下设10个具体指标,以此测评STEAM课程的可行性。
培养师资,市南区教体局每年投入专项资金用于STEAM教师培训,采用专家专题讲座、深度研修工作坊、课堂指导等形式来开展,请进来,走出去,掌握STEAM教育新思想新理论新动向,学习先进地区的优秀做法。
经过这些探索,今年,市南区被推选为青岛市STEM教育协同创新先行区,香港路小学、朝城路小学被推为STEM教育种子学校,各实验教师也多次在省市区进行课例展示。市南区STEAM教育研究逐步走上了“区域主导引领、机构助力研究、学校自主发展”的规范发展道路。
图片说明:
1.八大峡小学殷洁老师在山东省首届STEM教育高峰论坛暨“岛城教育家成长”论坛展示STEAM课程公开课。
2.市实验小学刘春婷老师在山东省小学语文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特色教学展示研讨会上展示整本书阅读推进课。
3.嘉峪关学校贺芳老师在山东省小学语文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特色教学展示研讨会上展示习作指导课。
4.青岛大学附属小学学子在山东省小学语文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特色教学展示研讨会上进行经典诵读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