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想过,从呱呱坠地到牙牙学语,人为什么会断奶?可以说,吃奶是哺乳动物天生的本能,所有人在婴儿期都可以产生足量的乳糖酶,将乳糖分解成半乳糖和葡萄糖供人体吸收。但那仅限于你还是个宝宝,人长大了总要断奶。于是,到了断奶期,哺乳动物的身体便不再分泌乳糖酶,导致它们一喝母乳就腹痛或腹泻。一言以蔽之,这个机制就是一个闹钟,用来提醒你:宝宝,该断奶了。在中国,超过九成的人都有乳糖不耐受的问题,这是因为人类饮食习惯不同而形成的基因问题,在全世界的“中奖率”可不太公平。当然,受累的不只有咱们。乳糖不耐受,让一些成年人无法好好享受牛奶的香甜。/图虫创意
据统计,北欧人乳糖不耐受的人群大概只有0%-15%,丹麦则是3%,中欧是9%-23%,美国白种人是6%-22%,印度的北方是20%-30%。相较之下,亚洲人就要倒霉了一些,我们在这方面的“中奖率”高达95%~100%。在中国和日本,大约有两到三成的人,从断奶开始的4至5年内,便会发生乳糖不耐症,成年人的几率相对更高。作为生活在食物链顶端的大自然主宰,人类将小动物的母乳放进自己的食谱,在今天自然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在知乎“乳糖不耐受的中国人多吗?”这一问题下,贡献了高赞回答的网友@窦泽南曾科普过,无论是欧洲人还是亚洲人,原始人类都是乳糖不耐受的基因类型。不同的是,西亚牧民在一万年前就已经开始食用奶制品。生活在苦寒之地的北欧人,在粮食缺乏的环境中,也只能依赖畜牧业维持生存。一名农场主正在给奶牛喂食。/图虫创意
于是,在短短几千年的进化后,欧洲、北美和中亚阿拉伯大陆上,乳糖耐受的比例已高达80%。有人可能会说,如果咱们的祖辈能够早点养成喝牛奶的好习惯,中国人的肠胃也不至于如此不争气。这么想肯定有道理,只不过实在有些反向的“何不食肉糜”式强人所难。21世纪的今天,无论你喜不喜欢喝牛奶,都无法否认牛奶是优质钙的主要来源,既价廉物美,又随手可得。但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养成饮奶习惯不过也就是最近二三十年的事情。在更遥远的农耕时代,中原人的大本营多半在黄河以南,离风吹草地见牛羊的塞外奶源地有数千里之遥。曾经,远离奶源地的中原人没有体会到饮奶的乐趣。/图虫创意在那个保鲜条件极其有限的年头,哪怕东南西北各开几条丝绸之路,要将容易变质的鲜牛奶运往其他地方,都是天方夜谭。那时候的奶制品,多半还是北方游牧民族的特色食物,极少出现在中原人的食谱上。《史记》便曾有这样的记载:“匈奴之俗,人食畜肉,饮其汁衣其皮;畜食草饮水,随时转移。”意思就是,对于富饶的中原来说,吃奶是蛮夷才会干的事。窦泽南在知乎的回答中也提到,虽然比欧洲人晚了很多,但随着少数民族南下,中原人也掌握了制作奶制品的工艺。《宋史·职官志》便曾提到“乳酪院”这个机构,负责接收地方对中央的进贡。诗人陆游也曾写过“牛乳抨酥瀹茗芽,蜂房分蜜渍棕花”和“槐柳成阴雨洗尘,樱桃乳酪并尝新”这样的诗句,为尚属奢侈品的乳酪打call。如今,乳酪已经成为一种时尚的日常甜品。/图虫创意
只不过,既然牛奶已经被发酵,乳糖也就会被分解,大诗人多半不知道乳糖不耐受为何物。当然,咱们今天将牛奶加入自己的食谱,并非意味着要用“小风险”换“大营养”。事实上,伊利曾在2007年时,针对北京、哈尔滨、西安三个城市不同年龄层的2000多名志愿者,进行了乳糖不耐受的饮奶实验,证明了乳糖酶不耐受的人群,在今天依然占多数。饮奶是一定要的,需要注意的是适量。《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国人每天可以摄入300g左右的奶及奶制品。四川大学2006年的调查研究则发现,80.3%的中国成年人在一餐中,完全可以承受6.25克乳糖而不产生任何不良症状,折算起来大约就是200毫升牛奶的量。剩下两成实在受不了的人,则要好好念叨一句“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了。因为,在完成乳糖不耐受的实验之后,伊利便在2007年推出了舒化无乳糖牛奶。2007年,伊利开发出高水解率的无乳糖牛奶,在第十四届世界食品科技大会上荣获“科技创新奖”。
作为国内第一款可以有效解决乳糖不耐症或乳糖酶缺乏问题的牛奶产品,舒化奶一经问世,就成为了“完全无法饮奶”群体的宠儿。而在那之前,伊利早早便在全国开展了“织网计划”,并在2012年率先完成“纵贯南北、辐射东西”的战略布局,成为第一家覆盖全国市场的乳品企业。你看,我们养成饮奶习惯最大的难题,说到底还是地域限制。好在,那些能够改变生活方式的企业,总会利用好科技发展的红利,既扮演好大自然的搬运工,将全球最好的牛奶送达千家万户,又利用好充分的创新空间,创造能够最大程度惠及所有人的优质产品。12月1日,“2020年全国企业家活动日暨中国企业家年会”在广东东莞如期举行。在本次年会上,伊利集团董事长潘刚获得了第十一届袁宝华企业管理金奖。据了解,作为当下中国企业管理领域的最高奖项,“袁宝华企业管理金奖” 由中国企业管理科学基金会于2005年设立,以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学和现代企业管理学创始人和奠基人之一袁宝华同志的名字命名,旨在表彰和奖励对中国企业管理作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家。潘刚、袁宝华在领奖台上合影。
2020年,已经是该奖项的第十一次评奖。今年,同获该荣誉的还有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董事长吴燕生、中国第一汽车集团董事长徐留平、山东黄金集团董事长陈玉民。事实上,伊利今天的发展成果、对行业的推动和创新、对社会的贡献和改变,离不开潘刚多年烙下的管理哲学。潘刚在管理上的获奖,无疑是对伊利多年的发展战略的高度褒奖。要知道,伊利在20多年前还只是一个街道小厂,年营业收入不足6000万。而今天,伊利年营业收入已经突破了900亿,千亿在即。如今这家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乳制品企业,甚至在今年荷兰合作银行公布的2020年“全球乳业二十强”榜单中蝉联亚洲乳业第一,成功跻身全球五强。这一切,不得不归功于潘刚在1996年,早早为伊利确立的战略先行管理理念。潘刚在当时制定了“聚焦乳业”的战略,进行产能及奶源的布局,强化产品研发和质量管理,并屡屡推动行业的大胆探索。如今,伊利已经成长为覆盖全国市场的全品类乳品企业。
1999年年底,潘刚牵头组建了液态奶事业部,此举首开国内乳制品企业实行事业部制的先河,并迅速吸引了其它企业的效仿。事业部组建后,伊利迈入新世纪的第一年,年收入就迅速从6000万变成了5个亿。到了2005年,伊利则成为了首家突破百亿元的中国乳品企业;而后,伊利在2014年让营业额突破了500亿人民币,并成为中国第一家千亿市值的乳品企业。伊利在大洋洲的生产基地。/图虫创意
更不用说,在完成“纵贯南北、辐射东西”的战略布局后,伊利早早就成为了第一家同时覆盖全国市场的全品类乳品企业。这期间,伊利的每一次大事件,几乎都是对创新的最好诠释。引入现代化超高温灭菌液态奶生产线,是品类的创新;提出并采用事业部制,是组织的创新;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合作伙伴,是品牌营销的创新;与瓦赫宁根大学在荷兰合作成立伊利欧洲创新中心,是全球化创新;推出多款引领行业发展、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是产品的创新……伊利携小米打造“柏科技”亮相2020世界互联网大会。
如今,跻身全球乳业五强的伊利,继续坚持以消费者为中心,倾听消费者的声音,满足消费者对营养与健康的多元化、高品质需求。正如潘刚的获奖感言:“在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始终把满足消费者对健康的需求作为最重要的责任。”“坚守品质、拥抱创新”,二十多年过去了,潘刚在伊利、在乳业、在社会中坚守到了今天,也拥抱创新到了今天。这一切,,不过就是为了给每一位消费者,送上一杯好牛奶而已。90%以上的中国人都是乳糖不耐受为什么都还好好喝着牛奶?|水母基因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nn6.com/view-10632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