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电影:让“推拉摇移”把“唱念做打”点亮(2)
“电影化”是戏曲电影成功的关键。中国剧协分党组成员、秘书长崔伟认为,戏曲电影仅有戏曲创造是远远不够的,目前在戏曲电影拍摄中,电影成为一种记录手段,而没有成为一种创造手段,它的感染力、它作为电影的价值就无法充分体现。对戏曲电影提出“电影化”标准,是因为电影对戏曲的再创造,是中国电影诞生时就具有的“基因”。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所长丁亚平说,早期中国电影的创生,即《定军山》《生死恨》等戏曲电影的拍摄,是具有实验性、先锋性的,“它不是对西方电影简单的模仿,不是‘拿来’式地采用西方电影的记录功能,而是以电影手段表现中国本土艺术”。在丁亚平看来,中国早期电影人以传统文化为表现对象开启中国电影的先河,中国电影多种类型的建构、拓展以戏曲电影为源,形成了宽广的脉络,同时,传统文化的基因为中国电影的表现力、感染力,为民族电影的美学范式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1948年,费穆导演的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是梅兰芳主演的《生死恨》。丁亚平介绍,作品采取了写实、写意相结合的方式,“费穆先生特别注重长镜头的使用,他的长镜头基于民族电影美学的主张自成一体,和西方的长镜头在功能上有所不同,他说‘导演人心中常存有一种写作中国画的创作心情’,他以镜头长时间的观照,对人物心理展开描绘,侧重于气氛、环境的营造,符合戏曲艺术的抒情特征,体现中国传统叙事特点,由此延伸出个性化的戏曲电影样式,为后来的戏曲电影创作打下了基础。”
电影《野猪林》剧照
中国戏曲学院原副院长赵景勃介绍,20世纪60年代,在拍摄《野猪林》时,崔嵬等电影人以电影艺术的眼光重新审视作为舞台艺术的京剧《野猪林》,发现一些问题,比如这是一出“男人戏”,缺乏电影所需的情感表达,观众在观影时就不容易走入人物内心,于是拍摄者就在电影中突出表现了林冲和林娘子的感情,令观众对林冲的命运更为牵挂,对其选择更易产生共鸣。可见在早期中国电影人的创作实践中,电影就并未被视为单纯的记录手段,“电影化”本是戏曲电影拍摄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表示,戏曲和电影其实属于两个不同的美学体系——戏曲是表意的、虚拟的艺术,电影是写实的、再现的艺术,电影是“代入”的美学,戏曲是“间离”的美学,而“戏曲电影美学”要最大限度保留戏曲艺术的魅力,并最大限度发挥电影艺术的表现力、感染力。对此,当代戏曲电影也有不少优秀的创作尝试。如,在此次论坛举办期间展映的眉户剧电影《父亲啊父亲》,崔伟在观影后表示,艺术家将生活化的表演和戏曲艺术特有的程式化表达融为一体,使故事产生了生活的感动力、艺术的创造力。又如,展映的锡剧电影《三三》,赵景勃在观影后表示,“一些唱腔在舞台上会让观众沸腾,可是一到电影里好像观众就不沸腾了,怎么拍摄大段唱腔是戏曲电影的技术难题。”锡剧《三三》结尾,主人公三三知道少爷离世,有一大段唱腔,“可以看出导演挖空心思,采取多景别、多角度,充分利用镜头的运动和蒙太奇的手法,创造了一种电影节奏,既突出了唱腔,又丰富了表现,尤其是几次运用俯拍,表现了人物的心境和沈从文小说《三三》中的意境。”鉴于这些“电影化”的成功例子,崔伟表示,戏曲人有时觉得电影人不懂戏曲的审美趣味,告诉导演“你要这么拍”,只把电影人作为记录者,而没有把他们作为创作者来看待,没有给予电影人足够的创造空间,实际上戏曲电影导演在创作中,不仅对戏曲艺术充满敬畏,而且有他的创作构想和表达方式,以所谓的戏曲标准束缚其手脚,戏曲电影创作会变得越来越不自由,最终是达不到真正有效的传播的。“有的导演觉得一些‘角儿’对电影拍摄方式不理解,配合度不够,有的‘角儿’觉得戏曲不是电影里表现的那样,可能就产生了冲突,我以为两者的基本观念是要博弈,不要冲突。通过博弈可以发挥各自的能量,最后呈现出一个更加优秀的、富有感染力的作品,我们的目的是创作一部好的作品。”饶曙光说。许多从业者都感觉到,量“戏”裁“影”是戏曲电影的两全之道。赵景勃认为,在功能上,戏曲电影大致可以分为三类——戏曲纪录片,是对于戏曲艺术的再发现、再确认,以镜头语言,把炉火纯青的表演技巧、独特魅力表现出来、保存下来;戏曲艺术片,是对舞台艺术的电影加工;戏曲故事片,是以实景拍摄、生活化表演为主要特色的戏曲影视创作。同时,对我国现存300多个剧种加以细致考量,不同剧种有不同的“性格”,有的贴近城市,有的贴近乡村,各个剧种又有不同剧目,有现代戏、有古装戏,有帝王将相、有才子佳人,针对不同剧种、不同剧目,可以发挥戏曲电影的不同功能,展现不同的艺术风格,“这给戏曲电影创作者留下巨大的创作空间”。饶曙光也表示,戏曲电影不应仅仅是一种模式,而应以多元化发展为目标,“从题材和内容出发,从体裁的表现力出发,不要人为给戏曲电影设置一个模式,只有这样,戏曲电影才能最大限度地焕发其艺术魅力”。从接受角度来看,“戏曲电影的观众包括戏迷,但不止于戏迷。戏曲电影一定不是只给戏迷看的,我们要让戏迷更了解电影,要让电影观众更了解戏曲,这样就可以使两种观众群体在戏曲电影的层面实现更广泛的沟通,以观众的反馈为依据,建立戏曲电影的共同体美学。”饶曙光说。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nn6.com/view-10745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