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驰而不息,2020年即将成为历史。这一年,一位位文化名家匆匆离去,留给我们永恒的记忆!赵忠祥、刘德海、刘江、叶永烈、陈佩秋、于蓝、林默予、沈力、谢园、袁毅平、李铎、谭元寿、欧阳中石、陈爱莲、傅聪……每个人都是一段记忆,每一位都令人不舍!
赵忠祥走了,带走了一代人的记忆,人们再也听不到《动物世界》里那个熟悉的声音了。赵忠祥的经典配音伴随着无数人的成长。他的语音、语调之所以至今都能让观众耳熟能详,离不开两个栏目:《动物世界》和《人与自然》。他曾说:“一配音便是40多年,这是一种幸运。当我在配音的时候我不觉得是在工作,而是一种享受。我坐在一个非常幽静的房子里,很寂寞但内心是丰富的,在那里能够跟塞伦盖蒂草原、蓝天白云、芳草绿树、池鱼和海龟在一起,我的面前是诗情画意,是一种很美好的事情。”
点击图片浏览《纪念| 刘德海:他缔造了一个时代》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被网友称为琵琶演奏天花板的刘德海,音乐造诣极高,其代表作品有《十面埋伏》《草原小姐妹》等,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之作。作为一代大师,刘德海不仅有高超的演奏水平,而且在琵琶的传统演奏之上作了大胆的创新。作为中国琵琶艺术领域的领军人,刘德海集琵琶表演、创作、研究、指挥、教学于一身,终身致力于从传统琵琶曲中发掘其音乐内涵,整理、改编了大量经典传统曲目,并创作了大量优秀琵琶作品,编辑出版了多本乐谱集、作品集和琵琶教材,培养了大批琵琶艺术人才,为琵琶艺术奉献了毕生精力。刘德海曾说,“我只是民族音乐发展道路上的一个爬坡人,明知道它没有终点,我还是会这样一直爬下去,直到我的尽头。”
“我胡汉三回来了!” “高,实在是高!” 这两句让观者耳熟能详的经典台词来自于擅长饰演反派人物的表演艺术家刘江,他饰演的角色给人们平淡的生活增添了不少趣味和笑声。但现实生活中的刘江却是一位作风严谨、性情温厚、崇德尚艺的长者,,他演的“坏人”入木三分,让人又恨又怕,观众评价他“演一辈子坏蛋,做一辈子好人”。
在他20多年的电影演员生涯中,先后参演了10余部经典影片,塑造了《地道战》中的汤司令、《赤峰号》中的李舰长、《闪闪红星》中的胡汉三等一个个经典的反面角色。
刘江曾说:“我热爱电影艺术,全身心投入到热爱的事业中去,每接到一个角色就仔细琢磨,认真研究,努力去塑造令人满意的角色,这样才对得起观众,也对得起自己。”这就是一位表演艺术家的艺术人生。
点击图片浏览《档案是历史的脚印|追忆著名作家叶永烈》
叶永烈是浙江温州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是《十万个为什么的》的作者之一。对宇宙充满探索精神的叶永烈在上世纪60年代完成了《小灵通漫游未来》的初稿。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叶永烈这种基于对科学的探索犹如漆黑夜里的一束光,成为指引人们勇于前行的精神力量。叶永烈在央视发表过演讲,当时的他对台下年轻人说,“我本来想,去世之后,在我的墓碑上写一句话——对不起,我不能再为你回答‘为什么’。后来想想,觉得应该改为——请到上海图书馆来找我。”
点击图片浏览《纪念 | 侠气与童心:陈佩秋先生二三事》《楚辞》有“涉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称赞的就是有“花中君子”美誉的兰花。陈佩秋名如其人,英姿飒爽、率直磊落。她在花鸟、山水、工笔画、书法等方面的成就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被誉为卧枕宋元、融汇中西。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陈佩秋认为,临摹、写生要自主地观察人文、自然,做有心人。在其绘画生涯的70多年中,她始终坚持临摹、写生,为此废寝忘食、从未间断。即使年逾花甲,也从未停止对自身画风的探索,求新求变,开创了陈氏青绿山水之新风。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国蔓延,居家的陈老为抗击疫情一线的白衣战士送上祝福,并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抗疫主题艺术作品展题写“抗击疫情,人人有责”。陈老作画与为人皆有屈子风骨,纵观其一生,天赋异禀,敏锐热情,为绘画付诸毕生精力,紧抓时代脉搏,锐意进取,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经典,其深刻的思想和厚朴的情怀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1949年于蓝在东北电影制片厂开始了她电影表演的艺术生涯,从《白衣战士》《龙须沟》《林家铺子》,到《革命家庭》《烈火中永生》《侦察兵》,一个个鲜活至善的角色形象深深扎根在观众心上,尤其她在电影《烈火中永生》中倾力塑造的革命烈士江姐的形象勇毅顽强,感动国人,“江姐”也成了于蓝的代名词。
八一电影制片厂著名表演艺术家林默予, 出演了电影《红楼梦》第一部至第六部,成功地塑造了“贾母”这一人物形象。1924年,林默予生于北京。少年因家境贫寒随父母颠沛流离至南京、淮阴等地,抗战全面爆发后逃到上海,后进入了上海兰心照相馆工作。在店内结识著名演员上官云珠受到其鼓励而走上艺途。
她把自己的名字“林少云”改成了“林默予”,“取立志对社会有所贡献,默默给予之意”。她也是如此做的。
《敬一丹、鞠萍、张泽群怀念沈力|她是“第一滴水”》
沈力, 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中国第一位电视播音员、第一位电视主持人。25岁初入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她一个人承担了台里各类节目的播出重任;50岁时担任首个电视专题栏目《为您服务》的主持人,成为中国电视主持的先行者;60岁返聘主持《夕阳红》,被观众誉为“良师益友”。沈力说:“我无怨无悔地把自己奉献给了自己喜爱的电视事业,虽然那些已经封存的电视节目随着时代渐渐远去,但电视与观众之间的深情纽带永远不会断,电视人的热情和探索也永不止境。”“择一事,终一生。终一生,爱一事。”沈力一生将之表现淋漓。
点击图片浏览
《北京电影学院教师、著名表演艺术家谢园逝世》
谢园是低调的,也是谦虚的。他1978年进入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那年是北电人才济济的一届,第五代导演陈凯歌、张艺谋、顾长卫也在其中,表演班里更是帅哥美女如云,谢园说,进校只因那时学校还没有“唯形象论”。谢园是快乐的。谢园在《孩子王》饰演的“老杆”,在《我爱我家》中饰演的“宝财哥”给观众带来了温暖和快乐。他个人在现实生活中也是欢脱随性,随时散播快乐。在谢园不幸逝世后,与谢园和梁天一起被称为“喜剧三剑客”的葛优发文悼念称:“少了一个在一起就高兴的人。”谢园的生命定格在夏天,他亦如夏天一般,快乐又充满生命力。点击图片浏览
《著名摄影家袁毅平辞世 | 君之成就何止〈东方红〉》
前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高帆在为袁毅平的作品集作序时,这样写道:“袁毅平同志从影至今已达六十多个年头。他是新中国摄影理论和摄影创作两方面都作出杰出贡献的一位不可多得的摄影理论家和艺术家。在这六十多年里,摄影几乎涵盖了他的工作、生活的大部分时间。”东方美学博大精深,袁毅平体会较深。袁毅平在经过大量的艺术实践后,进一步提高艺术理论修养和艺术创作技巧,总结理论经验并指导自身熟练自如地创作具有艺术意蕴和神韵的艺术作品。“境生于象外”是由唐代刘禹锡提出来的,袁毅平将这一理念运用到摄影艺术中,并发展为摄影意境理论。“境生象外”是意境理论的基本审美特征,即摄影作品不是平铺直叙的记录,而是将意味存在于镜头之外,使鉴赏者在看到作品之后可以主动的召唤个人的审美体验去体会和感受作品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其实值得我们去品味的不止是作品的内在意蕴,还有袁老的韵味人生。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nn6.com/view-10902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