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图片浏览
《著名书法家李铎辞世|他写出了中华民族的正大气象》
“在部队,我经常在小铁桶里装上石灰,掺上水,拿着刷子见墙就写。”这个对书法如痴如醉的年轻人后来成为了书法大家,他就是李铎。
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他携笔从戎,刻苦研习,努力攀登书法艺术高峰,形成古拙沉雄、苍劲挺拔、雍容大度而又舒展流畅的李铎书体,享誉海内外。李铎认为,“书”依托于情,“情”发之于“书”,高妙的书法经久不衰,百看不厌。他积极地推进书法进课堂,关心和支持中学生学习书法,为培养源源不断的青少年书法人才做出不懈地努力。
《悼念京剧名家谭元寿 | 谭门薪火的传承发展功臣》
“京剧很雅,许多专家学者、知识分子都是它的观众,京剧也很俗,拉洋车的、做小买卖的、没上过学的也爱看,说明京剧很容易让人接受,应该发扬光大。”谭元寿在谈论京剧时这样说道。作为一代京剧大家、京剧谭门第五代传人。他不仅是京剧谭门薪火的继承者、掌门人,更是新中国传统艺术守正创新、传承发展的践行者、书写人。20世纪50年代,谭云寿凭借多年的艺术实践,拿下了《沙家浜》里的重要角色——郭建光,成为了舞台的主角。由于角色难度大,十年间近千场演出都是谭元寿一个人演。谭元寿十几年的人生献给了一部戏,对于这部戏来说,是幸运的。而对谭元寿来说,他没有忘记自己的艺术理想,把谭派艺术发扬光大。1996年,谭元寿受邀参加父亲谭富英的名段《问樵闹府 打棍出箱》配像,全剧难度最高的一个动作就是翻吊毛,它要求演员身体向前翻,以脊背着地。这是危险系数极高的动作,一旦出错,极可能终身瘫痪。年近古稀的谭元寿最终完成了这个动作,谭老对待艺术的态度值得后辈们学习。2015年,是谭云寿登上舞台的第80个年头,他曾深情地说,我不能忘记是党和国家把我从懵懂的青年培养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培养成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培养成人民喜爱的演员。欧阳中石(享年93岁):
我不是“大师”,我是老师
点击图片浏览《正是无奇正是奇 |深切缅怀欧阳中石先生》
欧阳中石,1928年生,山东泰安人。毕业于北京大学。中石先生是一代书法家,更是当代大学书法教育的开创者。不仅桃李满天下,而且对中国当代书法的推动影响深远。无论是其德操、艺术、学问,都是后世学习之楷模。“少无大志,见异思迁,不务正业,无家可归”是先生对自己的评价。对先生来说,他最钟情的是教书,最珍视的还是教师这一身份。的确,中石先生自中学毕业之后即开始了他七十年的教育生涯。可以说,教育既是他的职业,也是他的事业,更是他的坚守和情怀。每逢有人真诚地称他“大师”,他说:“我不是‘大师’,我比‘大师’可大多了,我是‘老师’。”尤其步入晚年后,他专心从事书法教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经师易求,人师难得。欧阳中石是了不起的人师。一生躬耕为学、匠心为师、平实为人。
苏轼《晁错论》:“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出生于1939年的陈爱莲身世堪怜,从小父母身亡的她与妹妹一道被托养在孤儿院中。那时的她孤苦无依,食不果腹。舞蹈是她挑战命运以及自我实现的方式。舞蹈上天赋异禀的她在1954年考入北京舞蹈学校。生活的苦痛激发了她不怕苦、不怕累、不退缩的坚毅性格。正是这股坚忍不拔的劲儿,使她成为一代舞神,支撑着她在舞蹈艺术上不断攀登高峰。陈爱莲擅长中国古典舞、民间舞等多种风格的舞蹈,舞蹈动作轻盈流畅,如行云流水。由于从小痴迷《红楼梦》,42岁的陈爱莲还演出了人生第一场《红楼梦》舞台剧,甚至年近八旬,她仍在扮演14岁的林黛玉,以至于著名舞蹈评论家欧建平称赞:“她不仅是中国的奇迹,也是世界舞蹈界的奇迹。”陈爱莲一生都活跃在舞台上,实现了她13岁时所讲的那句话:“舞蹈,将是我一生的追求!”钢琴家傅聪因感染新冠肺炎于英国离开人世。傅聪是著名钢琴家,有“钢琴诗人”的美誉,其父亲是著名翻译家傅雷。1954年,傅聪受中国政府派遣,前往波兰留学深造。这期间,傅雷夫妇给他寄了大量书信,这些书信被汇总成家喻户晓的《傅雷家书》。从书信中不难看出,傅雷对儿子的思念和教导,为独自身在异乡的傅聪在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指点迷津。
傅聪说,在《傅雷家书》中,最让他感动的是父亲的一句话,“一个艺术家,永远要保持赤子之心。真正伟大的艺术家都是孤独的,只有孤独才能创造一个新的世界,让这个新的世界去温暖、安慰更多孤独的人。”
2013年,傅聪和弟弟傅敏在父母的墓碑上刻下了这样一句话:“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
在《傅雷家书》出版将近40年后,书中那个谨听父亲教导、远赴重洋追求音乐梦想的少年,也离开了这个爱他的世界。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nn6.com/view-10902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