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涨价 | 回归词语本源,用大语文方法学词语,兴致高记得牢!(8)
一个字(词)被造出来之后,在漫长的使用过程中,有的词义不断丰富,有的词义逐渐消失,有的词义则发生了“转移”,这背后很多故事也是非常有趣的!
比如,如果我问你,平常想要鼓励别人的时候说的“加油”到底是加的什么油?很多人都会下意识地说是汽油吧?加了油车就跑得快嘛!
但这,是今天的理解,在古代,加油,加的其实是——灯油!
“加油”这个词的本义,是清朝人张锳在贵州任兴义知府时,为支持年轻人读书向学,每天深夜为读书人“添灯加油”而来!表达的是对后辈的关心与鼓励。后来慢慢也就衍生出了支持与鼓劲儿的意思。
特定称谓主要是指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词语指代某样事物或者人,就比如咱们一开篇给大家说的“东西”二字就属于此类。
日常来说,东西是方向词,可是在某些语境下,它的意思就有了变化,用来指代各种事物,比如:买东西,有时候,我们小孩子也会被大人昵称为:小东西!
俗语俚语一般是指由老百姓创造并在日常口语中流传的词语。举个简单的例子,大家都知道“不管三七二十一”是讲做事不管不顾的意思,可是有没有想过,这不管不顾和乘法口诀三七二十一之间,到底有什么关联呢?
这还得从战国时代,苏秦游说齐国抗秦开始。
他想当然地将齐国兵力以7万户,每户3人计算,得21万兵源,却忽略了并非人人皆可当兵的事实。后来,人们便把“不管三七二十一”作为讥喻的贬义词来相传,成了不问是非情由、不管不顾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