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吧,一起加入“尾钩俱乐部”
什么是“尾钩俱乐部”?
那是对人民海军舰载机飞行员队伍的爱称。
为什么叫“尾钩俱乐部”?
那是因为,在舰载机降落时,飞行员必须让时速几百公里的舰载机准确降落到着舰区,并在短短数十秒内完成上百个动作,用飞机尾钩精准钩住4道拦阻索中的一道,才能成功着舰。
谁能带领飞行员加入“尾钩俱乐部”?
那就是人民海军可敬可爱的舰载机飞行教官。在一次次起飞着舰、领训带教中,海军航空大学某基地舰载机飞行教官群体立身为梯、躬身为桥、俯身为路,带领越来越多的飞行学员加入“尾钩俱乐部”。
图为海军航空大学某基地舰载机飞行教官群体。 海军政治工作部供图
舰载机飞行人才培养是全新的事业,开创难度、转型跨度、融合深度前所未有。
从部队遴选出来的种子教官,以前是“自己飞”,现在变成带别人飞,教什么、怎么教?在我国第一代舰载机飞行教官面前,没有经验可以参照。
“没有路,就闯出一条我们自己的舰载机道路!”舰载机飞行教官们话语铿锵。
图为在海军航空大学某基地,飞行教官们在飞行结束后交流飞行经验。 海军政治工作部供图
从“0”到“1”,实现从部队带教到院校培养的突破
时间上,教官团队坚持边组建边开飞,边实践边探索,白天搞训练,晚上搞研究,周末编教材;
教学上,坚持抬高承训起点,细化能力指标,统一标准和教范,数十万字的教案教材、数百万字的教学体会,成为科学施教、规范示教的坚实基础;
方法上,打破师傅徒弟固定编组的传统,一名教官要带教多名学员;
保障上,每天保持飞机最大出动量,同一时间数十架战机密集升空训练。
随着带教的首批舰载机飞行员顺利通过昼间航母资质认证,第一批飞行学员开始怀揣报国梦想游刃天际、驰骋大洋。
图为在海军航空大学某基地,飞行学员驾驶歼-15战机着舰的瞬间。 海军政治工作部供图
从“1”到“多”,实现从改装培养到双轨并行的跨越
随着我国航母事业的快速发展,稳定批量培养舰载机飞行员迫在眉睫。
首批生长班学员分配到基地那年,,看着一张张20来岁的稚嫩面孔,有人担忧:拥有1000小时经验的“老飞”都不一定能飞好舰载机,这群三代机飞行仅数十小时的“小鹰”们能飞吗?
飞行教官们为每名学员量身定制成长路线图,建立飞行质量监测评估机制,每次飞行讲评,学员、教官等全部参加,态势图、飞参图、视频数据实时回放,逐步构建从院校到战场、岸基到舰基、理论到实战的全链路人才培养体系。
图为海军航空大学某基地舰载机飞行教官用飞机模型教授学员战术动作。 海军政治工作部供图
风雨航程砺雏鹰,舰载起飞举世惊。那年冬天,“90后”学员张宇亮驾驶战机顺利着舰,正式成为“尾钩俱乐部”中的一员。
如今,航母“尾钩俱乐部”照片墙上,飞行员的照片变得越来越多,“70后”领衔,“80后”跟进,“90后”奋起,共同俯瞰机窗外的壮美海天……
图为海军航空大学某基地一名飞行学员刚刚完成舰载机飞行员航母资质认证考核。 海军政治工作部供图
详见:海军党委
来源:求是网
策划:岳劲松 柴潇凡
制作:柴潇凡
审核:李艳玲
监制:张西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