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纵英才,为国为民,精英即正义——《无问西东》
《无问西东》自上映以来,好评如潮。很多人说这部影片比《芳华》更芳华。其实在我看来,我们大多数人是从电影中读出了那份喷涌而出的宏大的家国情怀。而让我更想跟大家谈谈的却是滋养出“清华精神”的大名鼎鼎的西南联大了。
(1946年5月3日 西南联大中文系全体师生在教室前合影)
不得不承认,它无愧无“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的称号。因为短短八年,虽然以考试极严格著称的西南联大学生毕业率不算高,才走出3882名学生。但是出来的人才质量却是一等一的:他们当中有诺贝尔奖获得者2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4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8位,两院院士171位,人文大师100多位……
正如梅贻琦校长所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而在我看来,大师不仅指西南联大培养出了那么多影响深远功勋卓著的国宝大师们,还指学校坐拥无数大师。因为众所周知,给清华北大南开大学莘莘学子传道授业解惑的教授们都是如雷贯耳的大师级别,与其说他们教授的从来不止是技能,不如说他们更像是灵魂塑造师。他们教会了学生如何在困境中不忘坚持,磨难中保持气节,始终能有坚持自我,听从内心的那份无畏从容。 经由这些大师们打造的学生们才有可能在今后的日子里各自躬耕于自己的领域,抵御住世俗的狂躁,专注于跟从内心。这样的人才能百炼成钢,成为真正的国之栋梁,社会之光,希望之光。如高晓松所言,他们应该是“镇国重器”,是民族的未来。
他们可能是时年28岁却已是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书写《围城》早早扬名的钱钟书;也许是36岁名满文坛却只有小学文凭,却被破格评为副教授的湘西才子沈从文;他还可能是34岁时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书写《荷塘月色》和《背影》,后来不领救济粮体现铮铮文人风骨的朱自清;他更可能是留学英国剑桥大学,28岁回国破格被清华聘为教授的华罗庚;他还可能是有“大师中的大师,教授中的教授”美称的牛人陈寅恪……“他们从来不是西南联大的雇员,他们就是西南联大。”教授治校,坐而论道,校长以能给教授们搬凳子为荣,教法学法独具一格,教授们互相听课,言论自由……所以即使“屋漏偏逢连夜雨”的茅草屋棚的简陋校舍依然吸引无数教授大咖们来投奔,来献身,来讲学……
而这部影片让我们最为欣慰动容的一点也是:它让我们看到了那个物质匮乏时代难得的精神繁盛,人心丰盈,也看到了长髯飘扬的印度大诗人泰戈尔口中的“送给这个世纪的礼物”。一个大学,一个民族,一个时代,最宝贵的财富,莫过于独立自由的精神,以及这些精神滋养出来的伟大的人。”而在那个时代,我们有幸拥有,何其幸运!
影片中好多感人细节让人难以用语言形容。比如暴雨突至,陋室之中,老师的语音难辨。老师选择打住却在讲台前泰然落座,黑板上“静坐听雨”四个字静卧黑板却浪漫动容;七七事变后整个华北已经容不下一张安静的课桌,头顶上总是有日本轰炸机飞过,师生们从容撤离后却头戴草冠,身藏壕洞里高吟《楚辞》和听老师讲泰戈尔的《爱者之贻》。那刻,老师用沉着磁性的声音给你描绘美好愿景,你是不是觉得即使浮世喧嚣无比,此刻就已经足够美好?任凭炮火声声轰鸣,我自有静心求学的从容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