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纵英才,为国为民,精英即正义——《无问西东》(3)
其实沈光耀这个人物是有原型的,他是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的沈崇诲,去世时才27岁!这不得不让我联想到美国飞虎队的招生标语,据说它是这样的:“升官发财请往它处,贪生怕死勿入斯门”。不得不说,沈崇诲是个出色的飞行员。死亡那刻,不知他的胸中有没有涌起这样悲壮的诗句:“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毋庸置疑,人难免一死,要选择死得重如泰山还是轻若鸿毛,那就但问内心,不问西东了。因为“这个时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从自己心底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
所以,在我看来,影片题目名为《不问西东》它不仅仅是“立德立言,不问西东”的高度浓缩,他更可能是“但问内心,不问西东”的完美诠释。只是,少年无畏的真心,为家国天下挥洒生命的热血……现在的我们,还看得到吗?
其实任何事都是遵从内心选择的问题,即使王敏佳被践踏被批斗,如果李想够勇敢够有担当就应该站出来承认一起写信的事实。而懦弱的连梦里也许都渴望支边的李想却选择无视,罔顾暗恋他的女子的无辜被摧残,成了被崇拜的英雄如愿去支边;而王敏佳也可以选择供出共犯李想陪她一起被批斗,而她却宁愿被毒打而不吭一声,她选择对荒谬残酷的现实和人生和她错爱的人发笑,冷冷的痛彻心扉的微笑,那微笑里应该有无奈、嘲弄、藐视和大无畏吧……
还有愧疚一生的李想选择把食物留给雪地里受伤的男女同事,却选择独自去求助而最终牺牲了自己。他终于可以让他不安的良心得以永远的平静了。不用怀疑,王敏佳绝对是扎在李想生命中最深最痛的那根利刺。而此刻,狠狠地不求回报地对别人好,即使付出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也是一种自我救赎。现实沧桑而骨感,我们也只能做到“斯人已逝,生者如斯”了!
影片看起来很乱,三个时代,四个人,四段略有交叉的故事。但是这丝毫不影响我萌生感动,流泪不止。为人情人性丑陋良善迥异,更为家国天下的大情怀而内心澎湃!
除感动外,我自然也有我的思索。为什么那个看起来强悍的师母不选择放手丈夫,却选择死守像坟墓一样冰冷的家,那是不是女性不独立所以宁可选择一损俱损的自残方式过一凄凉一生?人生实苦,当断不断,该舍不舍,那么离分崩离析也就不远了:这就是我理解的断舍离。师母的悲剧总让我联想到那个鲁迅的遗孀,原配夫人朱安。她不短的一生同样艰苦倍尝,其苦痛纠结几人能懂?影片中的她至死不明白这么个道理:强拧的瓜不甜,曾经的有情也可以变成无爱。你遵从了自己的内心却强要别人的一颗变了的异心,你要人前的举案齐眉,琴瑟和鸣,他偏追求那劳什子精神交流,灵肉合一,自然害人害己徒酿一出人生悲剧。迁怒于他人,中伤诋毁甚至动用无知群众力量摧毁一个人更是可怕,她的悔悟来的太迟,于是那口井就成了那苦痛人生的终结点!
而谁又规定“最优秀的人都要读实科”?如果你只是暂时惑于交给因忙碌得到的麻木踏实和非真实中,你是不会成为真正快乐真正有成就的那个人的。而唯有“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真实是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不羞耻的平和喜悦”才能让你为此奋斗一生而无悔!于是物理不列文科满分的吴岭澜在听了梅校长此番话以及泰戈尔的演讲后有醍醐灌顶之感,重选文科苦读若干年终成文学大儒,育人亦育己,用自己的人品修养学识影响了沈光耀等一大批优秀的人。的确,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风雨飘摇境地下,学会静听内心真正的声音并踏实付诸行动,这真的是太重要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