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世界里,最缺乏这样经典的儿童读物,即使它遭受了那么多诋毁
点击收听
主播 | 永江 作者 | 蒋顾史
有很多父母,是在电影院里被孩子逼问着开始读西方的神话故事的吧!我就是。
为了给孩子讲明白漫威里的雷神索尔,我重新读了北欧神话,紧接着,神奇女侠又让我温习了一遍希腊神话。再在电影院这么泡下去,重新读《圣经的故事》是难免的了。
更何况,作为贪心的家长,我们还奢望孩子能早些了解西方艺术史。不知道《圣经》里的那些故事、典故,西方艺术史上那些伟大的作品,还真是看不懂几件的。
希腊神话比北欧神话丰富,但论好读入口,还得是这部“读者荐书031”《圣经的故事》。
1
提到《圣经》,我们永远都没法像西方人那么严肃、虔敬。大多数国人在电影、电视里不断看到这本厚厚的书,更多时候都是把它当道具来看。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每个囚徒步入监狱必须要履行的一道手续,就是从监狱长手里领走一本《圣经》和一句训诫:把信仰交给上帝,把狗命交给我。
待到监狱长检查牢房、试探主人公安迪的时候,《圣经》也是他们交流的桥梁。两人对台词,挤眉弄眼,目光互射,一脸淡定,满嘴《圣经》语录。
这个桥段最后一个镜头,监狱长意味深长地说:救赎之道,就在其中。他以为自己玩得深沉,谁知道,安迪自我救赎的工具——鹤嘴锄,真的就藏在这本神圣的经典里。
同样严肃的段子和厚重的道具,前两年大热的美剧《纸牌屋》里也是屡见不鲜。弗兰克赶回自己的选区安抚选民,精心选择的演讲场所是周末的教堂。那一幕编剧来的很细心,上场前,弗兰克还手捧一本《圣经》猛读,他不是要以《圣经》的原力消弭自己政客的龌龊,只是为了找一个金句,开始自己的表演。
2
基督教国家里,熟读《圣经》是功课。《圣经》不仅仅是他们信仰的源泉,更是文化人言说的符号,发表观点,不引用几句《圣经》,就好像自己没完成扫盲一样。
“股神”巴菲特就爱好引用《圣经》,按照惯例,他每年都会给自己公司的股东写一封信,每封信开头,都会毫无例外地引用《圣经》里的言论。巴菲特这类人有一个共同点,他们似乎不怎么认为巨额的财富是自己的私帑,他们的财产都是上帝委托他们管理的,离开人世之后,他们需要把这些财富归还给上帝,回馈社会。
《圣经》里的故事和教诲,深烙在他们这些基督徒的心里,对由欲望推动的西方社会而言,隐隐然是一种平衡的力量。
网上流传着一个比尔·盖茨背《圣经》的故事,我每次碰到都会感慨一下。
"西雅图一所教堂里,牧师给一帮孩子们讲了个受伤的兔子在猎狗追捕下竭尽全力逃生的故事。故事讲完,牧师话锋一转,谆谆善诱,希望孩子们也能在生活中“尽力而为”,随后,他就布置了这次的作业,背诵《圣经·马太福音》第5章到第7章,有几万字之多。很多孩子听了头皮发麻。
几天后,一个11岁的孩子站到牧师面前,一字不差地背出了这几章内容。牧师赞叹之余,问:你是怎么背下来的。孩子回答:我竭尽全力。"
像你们知道的那样,这个孩子就是比尔·盖茨。
上学的时候,跟朋友感慨过,中国人也该有自己的《圣经》,可是我们对自己的文化典籍从来没这么熟悉过。
3
我们不熟悉自己的经典,除了文化生活中缺乏那种仪式感极强的宗教氛围,可能还有一个原因:我们的文化经典缺乏故事化的场景演绎。
我听到过好几个对圣经故事的精彩解读演绎,虽然未必符合《圣经》的本意,但足见这部经典已经深入人心。
一个说的是伊甸园里的亚当、夏娃。
夏娃受了蛇的蛊惑,拉着亚当食了禁果,给上帝发现。上帝显身,质问亚当和夏娃。亚当第一反应是解释:上帝啊,这是你造的那个女人让我吃的。
解读者痛心疾首地说:看看吧,男人从一开始就学会了推卸责任。
但另一个问题又出现了,按照《圣经》里的表述,上帝是全能全知的,那么,按照这个逻辑,偷食禁果发生的时候,上帝也应该是在场的。他为什么不阻止,还是,这一切就是一次考验,考验人类是否有资格享受伊甸园的美好。
另一个更高端一些,探讨的是上帝造物的过程。
老师带着学生读《圣经》,读到上帝创造了太阳,又创造了月亮,创造了天,又创造了地。老师问学生:上帝这是在做什么?
学生提供了很多答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说法,最后,老师点透玄机:你们真的看不出,上帝手里在创造天地,心里却想着制造世间的对立吗?
这样的读解中,故事还是故事,《圣经》却从一部历史转瞬上升到哲学的高度。
4
把文化经典放进故事里传播,最迅捷有效,这个道理房龙心领神会。
对于房龙,很多人是从进入中学课本的那篇《宽容》开始的。如果当年语文课上得认真,也会有人记得,《宽容》这本书,也是房龙以基督教的发展脉络为序写成的。
但是,房龙开始写这种故事,本意并不是想成为伟大的作家。他开始以自己的方式写这些与人类文明息息相关的故事,就是因为穷。
因为穷,房龙做过很多工作,教师、编辑、记者和播音员,这些岗位不仅历练了他的人生,也锻炼了他日后赖以成名的重要本领——说人话和讲故事。著书立说的人很多,但大多数时候,写作者都容易目无读者,一心只想展现自己深刻和渊博,这与文化传播的本意相悖。
房龙刚开始写作时,仅仅希望写本能卖掉的书赚点钱,也以此为资本在大学里混个教职。命运的安排下,他并没有进入大学变成一个平庸的学者,倒因着这种“想卖钱”的风格获得好评,开始了自己的“故事写作”。
以讲故事立身,房龙的一系列历史、地理、文化类的书,读者大多定位为青少年,像他的《人类的故事》,就曾经是当时美国的“最佳少儿读物”。通俗历史读物,很容易招惹历史学家的批评和挑刺,可即使是给房龙的书挑刺的学者,也会赞叹:在房龙的笔下,历史人物都变得鲜活了。
想当大学教授不成,命运把房龙逼到街角,让他成为给孩子们讲故事的“汉克大叔”。有趣的是,当年,房龙的写作对象是青少年,而今,他的书给家长和孩子们一起读,其实也刚刚好。
5
房龙的这本《圣经的故事》,跟他所有的“故事书”一样,不追求高深和伟大,就是讲故事式的导读,他在这本书的序言里说:
对于生活在现代都市快节奏下的读者来说,《圣经》有些过于复杂晦涩,特别是此书的前半部分,所以我在这里只是把这本书的概要告诉你。
如果我的这本小册子能激起人们阅读原著的愿望,能促使更多的人去潜心研究那些充满智慧的比喻,理解那位伟大导师的远见卓识,那么这本书就没有白写。这就是我写这本书的终极目标。
这是他为近100年前的读者写的故事。他的风格就是为了迁就“现代都市快节奏下的读者”,这种迁就到现在还惠及今天的读者。当然,他的风格也招致各种诋毁和批评。
说人话和讲故事的本能,要求房龙把神圣的故事写得顺口好读。文字优美自不必说,每个故事都能读出画面感,再加上书里房龙亲手画的配图,读这本《圣经》故事书,未必能感受到神圣,但一定会记住里面的掌故。
这恰好是那些庄严的神学学者们不能接受的。
他们批评房龙在《圣经的故事》里消弭了上帝的神圣,认为如果作者不从上帝神圣的角度出发,一味追求人文主义的、故事性的解读,最终的结果只能是“一个没有愤怒的上帝,透过一个没有上十字架的耶稣,将一切没有犯罪的人,带入一个没有审判的天堂”。
批评者甚至会恼羞成怒,直接把矛头指向房龙的出生地——荷兰。在神学家眼中,荷兰是毒品和雏妓的中转站,是近代人文主义的摇篮。在神学上,荷兰是自由派神学的温床。神圣与世俗、敬虔与放浪在荷兰的土地上并存。他们的结论是,荷兰人写的东西要小心,尤其是这个不够虔敬的荷兰人写的《圣经的故事》。
好在,热闹和批评都是别人的,我们今天所乐见的,恰好是这样一本不过多涉及宗教神秘的故事读本。好读的故事,上乘的叙述者,鲜活的画面感,适合给孩子的追问逼急了的家长,陪着孩子,一点点消化来自《圣经》里的故事,我们可能不需要宗教里的虔诚,但一样缺乏历史的智慧。
永江,读者读书会“读者·朗读者”,金昌市朗诵学会理事。出生在甘肃省武威市一个美丽的小乡村,家乡给他了淳朴、真诚、热情、阳光的性格。他的声音温暖而动人,犹如一杯咖啡浓香四溢,又如一盏清茶清洌醇厚。
新书上架
8月1日—8月15日下单,均可享受8折优惠
点击图片或“阅读原文”
购买《圣经的故事》
(读者读书会定制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