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贺:满纸鬼神言,一把辛酸泪(3)
对,你没看错。
前面那个摔茶杯,写《讳辩》,为李贺大鸣不平的人,正是文起八代之衰的大文豪韩愈!
彼时的韩愈,早已是名满天下的文坛领袖,他之所以要为李贺发声,首先在于他一贯热心提携后辈,但更重要的是——
他曾经被李贺的才华深深地震撼过。
事情,要从三年前说起。
那一年,韩愈任职太学博士,分司洛阳,相当于大唐皇家学院的洛阳分校长。
彼时,他跟柳宗元一起倡导的古文运动开展的如火如荼,一到洛阳,圈子里上门切磋交流的文友们便络绎不绝,投稿干谒的青年后生更是数不胜数。
一天午后,韩愈又送走一波文坛同道,疲倦之极,他松开衣带,准备在躺椅上小憩一下。此时,助理走进来,把怀里厚厚一摞诗稿整齐地码在了书桌上。
“今天收到的稿子有点多…”,话没说完,看到韩大人哈欠连天,助理悄然退了出去。
“到洛阳有段时候了,收到的诗稿不少,却没什么亮眼之作,诗坛后继乏人啊…”,韩愈边想,边往新来的诗稿上扫了一眼。
这一扫不要紧,一行字像光一样射进了韩校长的视线内: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韩愈浑身一个激灵:我去,这也太特么猛了!
没有任何铺垫和转折,开头就是兵临城下,两军对垒这样惊心动魄的大场面,下面节奏能撑得住吗?
很快,韩愈就发现自己的担忧实在太多余: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绝了,这诗写得太绝了!(《雁门太守行》)
一口气读完,韩校长感觉自己仿佛已飞身边塞——
眼前是军旗与鲜血齐飞,远处是夜暮共城墙一色,号角凄厉,鼓声低沉,将士们手持宝剑,奋勇杀敌,为国血战到死……
能把边塞诗写得如此激情悲壮,又如此凄艳斑驳,有唐一代,前所未见!
当看到诗稿下面“昌谷李贺”的署名时,韩愈夺门而出,好在来拜码头的几个小伙子都还没走远,衣襟飘荡的韩校长在后面大喝一声:
哪个是昌谷李贺,给老子站住!
当时,李贺只有18岁。
韩愈十分欣赏他的才华,决定力捧这个文坛新人。有了文坛盟主的口碑加持,李贺迅速声名鹊起,很多诗篇甚至都传到了帝都长安。
一颗文坛新星冉冉升起。按照正常节奏,接下来自然是金榜题名,官袍加身,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
啧啧,简直不能更完美。
可惜的是,人生就像一场戏,每当皆大欢喜时,命运这个总导演总会不甘寂寞地出来皮一下,简而言之就是一句话:“绝不能让主角儿们得偿所愿!”
所以,当18岁的李贺打算借着韩校长的东风,进京赶考一举打破唐代最年轻进士纪录的时候,昌谷老家发来一封加急电报:
孩子速归,你爹挂了……(坑娃第一弹)
就这样,已经飞到半空的李贺被强行着陆,怀着悲痛的心情回家守孝三年。
三年之后,21岁的李贺再现考场:这次哥必须要一战功成,浪费的时间已经太多啦!
可没想到半路又出幺蛾子,顺利通过地方选拔的李贺,终究因为避父讳的问题,再次无缘科考。(坑娃第二弹)
看着其他举子们满怀期待地走进贡院考场,而自己却只能骑着一头瘦驴黯然返乡,李贺心中万念俱灰:
雪下桂花稀,啼乌被弹归。
关水乘驴影,秦风帽带垂。
不知道李贺回到家,有没有跪在父亲灵前仰天长啸:爹啊!你真的是我亲爹吗?多大仇多大恨啊!非要玩死我吗?!
我们必须要理解李贺,在古代,对读书人来说,科举考试几乎是唯一出路。终生无缘科考,对任何人来说都是重大打击,对李贺而言,则尤其致命。
至于为什么,那就要从李贺的家世说起了。
李贺一直认为自己血统高贵。
当然,他是有依据的:哥的远祖是唐高祖李渊的叔父,大郑王李亮!你说高不高贵?
可是李贺忽略了一点,他出生时,唐朝建国都快两百年了,他身上的皇室血液基本已稀释到可忽略不计,但李贺不这么想,在重视门第的唐朝,他一直对此深以为荣:
唐诸王孙李长吉;
宗孙不调为谁怜;
为谒皇孙请曹植……
在各种场合,以及各种落款签名中,李贺都不忘在名字前挂上“皇室宗孙”的头衔,还经常自比曹植。
然而事实上,他家此时早已败落不堪,父亲到临终也不过是个小小县令。高贵血统和平凡家境形成的强烈对比,让李贺从小就立志要出人头地,重振门庭。
他不仅发奋读书,还每天背一个古锦囊,骑着小毛驴,到故乡的山山水水中搜罗诗歌素材,一有灵感涌现马上记下来投入囊中,回家再筛选整理作诗。
每个夜晚,李贺房间的灯都是最后一个熄灭。
由于他从小体质就差,他老妈担心的不得了:“儿啊,你这哪里是作诗啊,简直是要把心都呕出来……”
是的,“锦囊佳句”和“呕心沥血”,都是李贺同学贡献出来的成语。
学起习来不要命加上天生体弱,使得李贺未老先衰,才20岁左右头发就白了大半。
为了梦想拼搏到这种地步,唯一能改变命运的科考之路却树起了“此路不通”的牌子,你说李贺崩不崩溃?!
“长安有男儿,二十心已朽”
“我当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
二十岁,本应是一个人拥有无限可能的黄金时代,可此时的李贺却已是心如死灰,虽然偶尔在友人的劝勉下,他也曾强打精神:
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
少年心事当拏云,谁念幽寒坐呜呃。
意思是说:我还年轻,还应该振奋起来找出路,谁会可怜一个天天缩在角落里自怜自艾的人呢?话虽这么说,但其实他心里清楚,一切不过是自我安慰罢了。
后来,皇族后裔的身份加上韩愈的大力举荐,也曾让他谋得过一个奉礼郎的九品小官。然而硬撑着做了三年,却没有看到任何升迁调任的希望,加上身体也越来越差,失望之下李贺辞官返乡。
就是这次离开长安,他吟出了那一联让后世无数大咖疯狂点赞的千古名句: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天若”一句,设想奇伟,意境辽远,被司马光赞为“奇绝无对”。
后世很多崇拜者喜欢拿这句诗做对子,但一直对不出旗鼓相当的下联,直到宋朝有个牛人对了一句“月如无恨月长圆”,震惊四座,遂成为千古绝对。
对这句诗,更多人表达喜爱的方式,是直接将其整个搬进自己诗里,比如欧阳修:伤怀离抱,天若有情天亦老。
贺铸:不知我辈,可是蓬蒿人。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元好问:天若有情天亦老,世间原只无情好。
不过,要说二次创作最成功最出彩的,还要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