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流的「如懿」,一流的周迅丨毒药头条(2)
再看看《甄嬛传》里的甄嬛,最后不也是一一清算,逆风翻盘了?
诚然,毒药君也对这种“爽剧”欲罢不能。
因为现实太残酷啊,我也需要在影视剧里找到打怪升级走向人生巅峰的快感。
这么一比较,《如懿传》里的如懿战斗力显然太弱了。
另外,如懿真的是一朵白莲花吗?
并不是。
所谓白莲花,是指忍气吞声,不反抗,默默忍受,用“忍让”和“无条件的自我牺牲”来获得其他人的认可。
典型代表,《娘道》女主。
请注意,白莲花的最终目的是获得他人认可。
可是如懿恰恰相反,她所有的决定不是基于“期待认可”,而是守住本心。
“不害人”是如懿的底线。
从这个角度来讲,如懿不是战斗值低。
而是,她的反叛更彻底。
皇上问如懿,你会算计人吗?
如懿回答,如果有人想欺负她、害她,她必然不会坐以待毙,会自保。如果这是“算计”,那么她会。
你看,紫禁城的红墙里每时每刻都在上演着明争暗斗,似乎“谋求算计”已经成了某种潜规则。
它太普遍了。
可偏偏如懿就不,她不苟同于这种活法,即使不能改变世道,但起码不会同流合污,成为人渣去害人。
就像周迅说的:
“我希望观众能够从看《如懿传》这个角度去看到宫斗有多残酷,而不是去学习。”
大结局里,如懿的死对头魏嬿婉的罪行终于被揭发。
魏嬿婉掉进了如懿设下的局,而她之所以会入局还是因为自己的贪念。
魏嬿婉伏法之后,如懿只做了一件事,就是为所有被魏嬿婉害死的人做了一道经幡,然后把这些经幡送到魏嬿婉面前,让她好好看看,自己究竟害死了多少无辜的生命。
镜头一转,此时的如懿并没有表现出大快人心或是如释重负,而是默默说了一句:“可是那些去了的人到底还是回不来了。”
当如懿被误会和侍卫凌云彻有染时,好友海兰私自以如懿之名刺死凌云彻。
如懿沉默良久,说了一句:“我知道你这么做是为了我,可你不该这么做。”从此很长一段时间里疏远海兰。
《如懿传》看到最后,太后甄嬛道出了如懿“不宫斗”的原因:
“恩宠也好,权势也好,后位也好,她都没放在眼里。唯有将情分尽到底,求一个善恶有报,生死无冤。哀家在这宫里苦熬了一辈子,与如懿这般,保留一丝本心,哪个是真自在呢”。
一个人的行为一定是出于合理的动机。
以往的宫斗剧女主之所以执著于争宠,贪心点是为了“权力”,前朝后宫,为了自己的荣华也为了家族的荣光。
不贪心的,为了活下去,也得争一争。古时候女性没有经济来源嘛,生儿育女相当于劳动绩效,是一种谋生手段。
而如懿更像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或者说有些“精神洁癖”。
她要的不是权势、后位。
她要的是公道人心,是深宫规则下的坚守和良知。
这是她不参与争斗的第一个原因:为人处世的态度。
另一个原因是:婚姻观。
对待爱情,如懿想要的东西更纯粹,方式也更执著。
怎么讲?
如懿,不像《甄嬛传》里的甄嬛,四郎(雍正)伤了自己的心,她也可以当断则断,再去爱其他人。
而如懿爱的自始至终都是当年的那个“少年郎”。
周迅聊到这个角色的时候说,一生一世一心人是这个人物的核心。
举个例子。
如懿断发那场戏里,两个人其实是在讨论一件事:在这段婚姻里,在岁月的打磨下,双方都发生了改变。
如懿说:“皇上与臣妾曾经结发为夫妻,如今臣妾断发为祭,给去了的青樱和弘历”。
这就是如懿的精神洁癖,从一而终的“一”,是灵魂,而不是某具体的人。
对待婚姻,如懿这个人物又被赋予的现代女性某些独立的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