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流的「如懿」,一流的周迅丨毒药头条(3)
她出生的环境让她明白争斗也厌烦争斗。所以她无意成为皇后,但是因为她的命运,她爱的男人成为了皇帝。
在剧中,如懿死前,回忆往事,发现支撑自己走过来的是皇上当初的那句话:
“万人之上,无人之巅,朕孤单得很,到朕的身边来。”
都说“母仪天下”,最重要是一个“贤”字。
可什么又是“贤”呢?是对君王百依百顺还是箴言劝诫?
历史上,皇后乌喇纳喇氏命运的转折点就是那次南巡,其中流传最广的就是江南猎艳说,皇上留恋杭州烟花女子,皇后再三劝说无效,矛盾激化。
《如懿传》借由这个传说完成了如懿和皇上这段婚姻最后的决裂。
所以,相较于那些讨好献媚的宫斗女主,如懿这个角色更独立。
就像导演汪俊说的:
“《如懿传》是对封建帝王式婚姻的控诉”。
周迅本人对于这个角色的理解也很深,忽然演技翻车?
当然不可能。
所以,周迅第二宗罪:演技翻车,也很冤。
《如懿传》开播之除,关于周迅“装嫩”的骂名便不绝于耳。
毒药君同意,少女时期的如懿让年44岁的周迅去演,从观感上来讲确实有些违和。
可是,剧情往后走,毒药君就越是叹服周迅的演技。
首先,体验派演法,绝不用一个表情蒙混过关。
比如哭戏,每场都哭,都不一样。
当被心爱的人误会,惨遭掌掴时,周迅是这么演的:委屈、不解、伤心全在眼神里。
当知己受到牵连,从臣子变成太监,周迅表现出的是心如刀绞的悲愤与愧疚。
再来看周迅是怎么生气的。
好姐妹海兰被冤枉,面对位分比自己高的高贵妃,周迅表现出的是正面刚,满心不服气。
眼神就是在说:动我可以,敢动我姐妹,我跟你没完。
而到了皇上这里,看到心爱的“少年郎”竟然为了个人的脸面和名声让无辜的人(贴身丫鬟惢心)受冤枉,周迅又把这个人物内心的不解和失望写在脸上。
当所有的失望积压到最后,同样是争吵,断发的那场戏里,周迅的眼睛里已经没有了对皇上的不解,而更多的是对这段感情和人生的疲倦和憋闷。
演员最重要的是信念感,所有的感情都不可能是单一的,要投入进去才会演出情感的层次。
有人形容周迅演戏“绵里藏针,内里强大”,毒药君觉得很贴切。
如懿这个人物,从不忿、到失望、再哀莫大于心死的淡然,越往后看越有韵味。
大结局中,有一场戏是如懿终于沉冤得雪,皇上放下身段向如懿示好。这个时候的如懿已经病重,也对一切不再留恋。
周迅是这么演的,二人相见,她淡淡一笑,然后行礼,没有爱也没有恨,只有陌生感,距离感。
角色和演员之间本来就应该像是过命的兄弟,只有演员把自己完全置于角色的境遇之中,深度相信,观众才会相信。
周迅在进组之初就跟随剧组学习礼仪。
为了使行为举止更贴近于角色,周迅特意留了真指甲,这样即使在脱掉指甲套的情况下依然可以保持古人的习惯。
而为了让自己走起路来更加游刃有余,她也把清宫里的花盆底鞋作为自己的日常。
也正因为这样,周迅让自己更像如懿。
《如懿传》不聊宏大史诗,它只聊大时代里小人物的生存境遇。
尽管这个人物身居高位,但说到底不过是时代浪潮中的渺小个体,也有太多的身不由己和无可奈何。
男权社会下的帝王婚姻,必然造就了无数的悲剧人物。
娱乐至死的时代,一流演员也会被暂时误解。
但,都会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