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成问题的问题》值得吹爆的不止范伟的演技,还有导演的功力
提起“学院派”,人们往往会想到那种刻板老套、墨守陈规、缺乏创造力的艺术风格,但不可否认的是,学院派从来不缺乏专业素养和专业精神,而且在它诞生之初也往往会有令人眼前一亮的表现。曾几何时,正是学院派缔造了中国电影最为辉煌的高光时刻——在1980年代惊艳世界影坛的中国电影(《盗马贼》《孩子王》《红高粱》《青春祭》《本命年》等),基本都出自于电影学院的师生之手。然而,经历了1990年代电影市场的全面商业化后,学院派便在中国电影的主流视野中逐渐消失了。
▲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副教授梅峰
《不成问题的问题》的出现,让中国电影的学院派在沉寂多年过后再次浮出了水面,本片的导演兼联合编剧梅峰是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副教授,为了响应电影学院的“新学院派导演计划”,曾参与过娄烨《颐和园》《浮城谜事》等影片编剧工作的他于是挑选了老舍先生的这部同名短篇小说来亲自进行改编和执导,就此开启了一场极致与中庸之间的影像博弈。
改编:取舍之间
梅峰对老舍作品的选择可谓相当冒险,因为一部半个多世纪前的小说,它的气质无疑是老派的,但如果电影化的结果只是还原了这份老派,那么,这样的改编即便不能称之为失败,也可以用“遗憾”二字来形容了。因为它只是再次印证了学院派的老迈,而完全没能显示出学院派导演的与时俱进,所谓的“新学院派”则更是无稽之谈了。
▲范伟在片中饰演“丁务源”,并凭该角色
荣获第53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男主角奖
《不成问题的问题》是老舍先生1943年的短篇作品,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地处大后方的树华农场在主任丁务源的管理下走向衰败的故事。显然,这部原著小说是老舍先生一以贯之的现实主义风格,不管是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还是农场的生活环境以及其中发生的大事小事,一切都呈现得真实而具体。
从各方面来看,照搬都是改编这部小说最为稳妥的策略,它既能够让小说的情节脉络和书写笔触得以最大限度地保留,更重要的是可以保证老舍所要言说的当时中国社会环境下人情世故的条条道道被合理地展现出来——这是小说的核心命题。然而,就如同上文所说的,这种求稳的做法,势必会让这部影片失掉它自己原本该有的色彩,而淹没在小说的光环之中,在这种情况下,操刀剧本的梅峰做出了大胆的尝试。
▲梅峰、黄石获得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奖项
首先,作为一部电影,《不成问题的问题》有选择地舍弃了原著中对故事大背景的描绘,取而代之的是一开场简单的时间交代,以及在角色对白中寥寥几处的提及,它没有架空历史,只是将历史的大环境虚化,力求将视线的焦点全部对准故事本身。与之相对应的是,电影较之于小说,在情节线的选择和时间轴的设置上做了很大幅度的减法。
小说的故事推进是在不同情节线索的频繁转换中实现的,电影的情节虽然也有主线和副线的交织,比如丁务源在农场的实际工作情况与农场大股东许老板和三太太私下里对丁务源业务与为人的评论,但取舍的侧重点还是非常明显的,电影牢牢盯住了范伟所饰演的丁务源,一切的情节点都尽可能地围绕他来铺陈,在某些不需要他亲身参与却又是故事必要组成部分的地方也是从简处理。
▲殷桃饰演“尤太太”
最为典型的例子是,影片中省去了小说里为了体现丁务源的长袖善舞和八面玲珑而设置的农场股东大会,改为让三太太在言语中透露出许家得到过丁务源的好处。电影也大大缩短了原著小说的时间轴,只把时间跨度锁定在丁务源因工作能力被另一股东佟老板质疑而遭遇职业生涯危机,到他在自称艺术家的朋友秦妙斋帮助下赶走了前来取代他的海归博士尤大兴,继而重新确立自己农场主任的地位和权威,这一段不长的范围内。
要知道,小说的时间轴要开放得多,甚至连尤大兴与妻子明霞的婚姻前史都有所展现。虽说如此这般精简的改编使电影损失了些许精彩的内容,但却让影片的戏剧着力点更加集中,实现了极致的电影化。有趣的是,原著旨在表述中国传统文化中不过不失、折中调和的中庸之道,而编导的改编处理却用了这样剑走偏锋的办法,所以电影《不成问题的问题》才彰显出了一种兼具老派与新鲜的独特气质,正可谓极致的中庸。
立意:黑白之间
黑白色的视觉呈现虽然历史久远,但在如今也并不稀罕,尤其是在艺术电影的领域,黑白片还是很多的。《不成问题的问题》选择以黑白的影像来诠释它的故事,想必是借此来凸显民国时代的风韵和气息,同时这其中一定也有影片立意的考虑——在电影剧本的创作过程中已然将小说繁杂的细枝末节以及故事与时代背景的联系尽数抛开,这就让电影的剧情产生了寓言化的效果,即发生在一个狭小时空范畴中的带有普遍性和现代性的故事,既然如此,它就不应是写实的,于是,黑白的色调在这里就充当了将观者的思绪从现实环境中抽离出去的“致幻剂”。
在依然坚守黑白影像的电影作品中,最为常见的当属欧洲的文艺片,比如匈牙利电影大师贝拉·塔尔的封笔之作《都灵之马》,又比如奥地利国宝级导演迈克尔·哈内克荣膺戛纳金棕榈大奖的作品《白丝带》,它们都是在彩色片时代震惊世人的黑白电影。
《不成问题的问题》不光在色彩的使用上与欧洲文艺电影有所趋同,更能将两者置于一起进行品评的理由则是他们展开电影的基调——将人类个体放置于较为封闭的空间中来进行一场人性实验,有所不同的是欧洲文艺作品热衷于探讨自我与本我的关系,而《不成问题的问题》则将着眼点放在了自我与超我的关系上,也就是说它的立意在于人性与社会规则的冲突与融合。
尽管是黑白电影,但仔细看的话不难发现本片画面的对比度较低,导致影调整体偏灰,这正应合了作为故事焦点人物的丁务源的生存状态——他不是坏人,不但对人从来没有显露出半点恶意,还总是给他人行各种方便提供各种好处,但他也不是一个好人,对于本职工作,他缺乏应有的责任感和职业操守,可以说他就是一个处于灰色地带的人物。经过梅峰的编排和执导,以及范伟传神的演绎,影片充分开掘了丁务源身上所代表的传统中国人情社会的处世哲学,及其对于原则、规矩乃至常识的巨大破坏力,而带有了相当的批判性。
美学:雅俗之间
《不成问题的问题》的原著小说本身就是一个雅与俗的结合体,民国的风貌自然是有一股雅韵在其中的,但故事的题材却很世俗,没有什么高不可及的风花雪月和壮志豪情,而皆是围绕着一个农场的经营来做文章的,再加上老舍先生雅俗共赏的文笔,这就已经为电影打下了一个兼具高雅与通俗的基底。但显然,这部影片在美学上的野心绝不仅仅是延续小说的品位和旨趣,为此梅峰导演做了大量的工作,其中就包括参阅其他影片,而他看得最多的一部参考片便是中国影史上的经典《小城之春》。因为在他看来,费穆导演的这部传世佳作是最能体现出东方美学特质的,既然影片要触及中国传统文化,那么中国式的审美体验就是不可或缺的。
▲费穆导演的经典电影《小城之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