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评率100%,这9.2分爽剧放国内肯定不及格
编剧:艾伦·斯科特/斯科特·弗兰克/沃尔特·特维斯
主演:安雅·泰勒-乔伊/伊斯拉·约翰斯顿/玛丽埃尔·海勒/托马斯·布罗迪-桑斯特/马辛·多洛辛斯基/雅各布·福琼·劳埃德/比尔·坎普/马修·丹尼斯·刘易斯/罗素·丹尼斯·刘易斯/克洛伊·皮里/摩西·英格拉姆/哈利·米尔林/多洛雷斯·卡波里/贾妮娜·埃尔金/帕特里克·肯尼迪/克里丝蒂安·赛德尔/阿克姆吉·恩迪福尼恩/塞尔吉奥·齐奥/丽贝卡·鲁特/弗雷德里克·斯特罗门格/索菲 麦希拉/威廉·霍尔伯格/埃洛伊塞·韦伯/约翰·施瓦布/朱丽·帕德尔
天才絮语?不,是大女主爽剧!
后翼弃兵,弃的不是兵,是后。
为什么说《后翼弃兵》不如《海上钢琴师》?
哪里能看人人影视
上映时间2020-10-23
之前“引战王”汪海林就对当下小说的分类表示过担忧: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把文学分成男频女频,跟公共厕所一样。
按汪海林的话来说,现在市场上,男性消费领域更倾向于游戏,男频类文学以及影视剧体量大大缩减,这样女性受众则成了中流砥柱。
于是,一堆女频爽文、爽片、爽剧涌现,霸道总裁玛丽苏、逆天改命大女主等一系列题材铺天盖地而来。
一说到大女主,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国产剧,但今天要聊的这部《后翼弃兵》(又译《女王的棋局》),则是部国外剧。
“网飞出品,必属精品”,虽是大女主,《后翼弃兵》仍旧触及世界观众的内心。
国外烂番茄新鲜度至今仍保持在100%,而国内豆瓣的评分则高达9.2。
故事是典型的爽文模式,聚焦一个天才如何夺得世界瞩目的半成长。
爽是真爽,但毕竟是类似女频文学的变体,最后一集的逻辑点完全脱离全剧。
同时,故事的优劣,与女主哈蒙的人生一样,构成两组不可调和的状态:
一边是外界对她的天赋异禀,所投射的高光;一边是作为天才,缠绕在身上的困苦。
01
这是一个奇迹
先看一个片段:
女主哈蒙小时候出了车祸,母亲于事故中丧生,而她幸运地活下来。
此时,一旁的警官谈论着她。
警官一:她几乎没受伤,这是个奇迹。
警官二:她肯定不会这么想。
这段台词便是题眼,是对哈蒙一生状态的总概。
表面讲的是车祸:奇迹般的存活,以及年幼的她因丧母而不觉幸运的心理。
实则感叹哈蒙“天才少女”的身份奇迹,以及她对外界强加给自己的这一身份的不认同。
先来聊聊哈蒙的身份奇迹——无师自通的棋艺天赋。
车祸后的哈蒙被送进孤儿院,等待别人领养。
一次机缘巧合,哈蒙在地下室遇见正在下国际象棋的老校工谢贝先生。
只要看老校工下一遍,哈蒙遍掌握了行棋规律。
于是,老校工开始教授哈蒙一些基本的棋类技巧,结果对方都能举一反三。
对于国际象棋,哈蒙一上来便处于三花聚顶五气朝元的状态。
一个天才,能在不同的地方,以不同的方式,专心致志干着同一件事。
能一个人大晚上不睡觉,对着天花板下;
能一个人同时与十二个人下;
能一边开车一边跟别人盲下;
还能在赛场散着步,心不慌气不喘地跟你下。
《后翼弃兵》没有把重心放在向观众科普专业棋法上,而是套用爽文模版,讲述女主飞升打怪的故事。
首先是镇定剂,类似于灵丹妙药,吃下后甚至会有致幻效果。
哈蒙在孤儿院比较压抑,又没有棋盘供自己娱乐,只好在吃下镇定剂后,借着脑子里的幻觉,凭空在天花板创造一个棋盘。
镇定剂算是开发技能的仙丹,同时也成了关键时刻的救命稻草。
最后一战与前苏联大师对弈,无路可走之际,哈蒙闭目养神,然后开了天眼般盯着天花板,构想其他路数。
人际方面,按理来说天才的世界是孤独的,可哈蒙遇到的人基本上全是助攻。
老校工是哈蒙的精神导师。
发觉她的才能后,谢贝先生不光推荐她专业书,还为她引荐了专业象棋课程的老师。
身为孤儿的哈蒙,还遇到了养母爱玛。
爱玛婚姻不幸,丈夫时常冷暴力,一般来说,这样的女人都会把怨恨施加在孩子身上,对孩子严加管教,但艾玛不!
在发现哈蒙的棋艺天赋能赚来外快后,她主动帮哈蒙报名,还向学校撒谎请假。
虽说是看中了哈蒙的赚钱能力,但爱玛仅从每次的收益中抽取10%作为回报,完全就是哈蒙的良心经纪人。
同时,作为一个母亲,她也填补了哈蒙内心关于母亲的空缺。
大叔关爱有加,养母比亲妈还亲。
那由男性垄断的国际象棋赛场呢?
对手们,不是朋友就是情人。
双胞胎一开始瞧不上她,结果一战成名的哈蒙,使他们佩服得五体投地,收获小迷弟两枚。
在肯塔基州冠军赛上,初出茅庐的哈蒙战胜州冠军哈利·贝尔蒂克。
贝尔蒂克非但没有怨恨这个让自己蒙羞的人,还跑到姑娘家,一起研究象棋。
这时的哈蒙正经历丧母之痛,在亲人离世之际,有个志同道合的陪伴左右,哈蒙人生的确开挂。
牛仔棋手本尼是个吊儿郎当的嬉皮士,但他棋艺精湛,还击溃过哈蒙。
尽管如此,两人却成为精神伴侣,没事就切磋棋艺。
在本尼那,哈蒙提升了下快棋的技能,甚至控制住了酗酒的恶习。
更梦幻的是最后一战,两个老情人贝尔蒂克、本尼,与新男友一起在后方研究棋局,帮哈蒙出谋划策。
纽约本尼的家中,俨然成了一个跨越性别、跨越阶层的棋艺乌托邦。
这让剧主想起之前看过的一部由杨幂主演的剧《扶摇》。
太子、国王、神医都是女主扶摇的好朋友,连别国公主也是她的小姐妹。
没有一个人不爱她,这不是大女主甜剧是什么?
哈蒙幸运,但不幸福。
不同于其他天才,哈蒙的特征,正如贝尔蒂克所形容的那样:
“象棋界的骄傲与悲伤。”
02
她不这么觉得
在别人眼中,哈蒙是一个天才,甚至以女性形象挑战了,并颠覆了父权话语。
但这只是他人眼中的成功,至于自身,则困难重重。
开篇,我说这部剧的主题是“半成长”。
为什么说是“半成长”?
《后翼弃兵》并没有反映出哈蒙在成长过程中的成熟,仅仅表现出她在成长过程中的苦难。
她并不觉得自己有什么过人之处,因为她的人生满是伤痛。
如果说骄傲源于她的天才气质,那么悲伤则是她人生的底色。
最初的悲伤,源于她的母亲。
剧中刻画了哈蒙的两位母亲,剧作上采用中产阶级叙事手法。
何为“中产阶级叙事”?就是故事旨在宣扬“家和万事兴”的观念。
生母就是因为违背了这一概念,出轨有妇之夫,不得已拉着女儿走上不归路。
同时,生母跟哈蒙一样,在数学领域是个奇才。这一才能仿佛也冲击着“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家庭观念。
还记得生母在车祸前对哈蒙说的最后一句话吗?
“闭上眼睛。”
在男权社会的掌控下,与其痛苦地活着,生母选择了清醒地死去。
哈蒙的另一个母亲,养母爱玛,则与生母不同。
如果说生母是因为没有屈从传统价值,从而导致自身的陨落,那么养母则是在屈从传统并在意识到传统体系的问题后,依旧受到传统的报复。
爱玛是一个家庭主妇,那个家就是她的囚笼。
年轻时,因为有舞台恐惧症,,没能坚持自己的舞蹈梦。之后生了孩子,屈从于传统的家庭观。
这种牺牲并没有给她带来新生和安抚。
常年出差在外的丈夫,依旧移情别恋,在丹福重新组建家庭。
于是,养母开始用酒精麻痹自己,并在哈蒙周游世界参加象棋比赛时,与老情人旧情复燃。
此时,传统家庭观念的幽灵再次出现,为养母宣判:
老情人是个情感骗子;酒精最终夺去了她的生命。
同样是因为男人,生母丢弃了哈蒙,而继母没能继续对哈蒙输出应有的爱。
两个女性在哈蒙生命中的陨落,对她的童年,以及生活影响,极为严重。
同时,传统中产阶级家庭观,表现出了两个矛盾特征:
不顺从它,死路一条;顺从它,也是死路一条。
于是,哈蒙在剧中,彰显出不同于两位母亲的第二性特征——反男权。
注意,剧中三番五次说明当时的象棋界是由男性主导的,所以哈蒙试图通过象棋,发挥自己的特长,来完成对男权社会的反抗。
哈蒙在象棋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宿,活着在其中探寻着生存的意义。
但也正是对于棋艺的执着,让她失去了中产阶级叙事中对女性的第二个庇护所——爱情。
剧中的哈蒙有两段糟糕的情感经历,一个是与贝尔蒂克「爱情公寓」式的情感,另一种是与本尼「逍遥骑士」式的情愫。
哈蒙对贝尔蒂克的态度和对本尼的态度恰恰相反。
与前者相处时,哈蒙仍旧沉浸在棋盘中,没有意识到对方的爱。
与后者在一起时,哈蒙则颠倒过来,爱上了对方,但本尼则一心扑在象棋上。
关于两个不同的反应,剧中以两场床戏呈现,通过哈蒙的不同反应,形成场景反讽以及人物反讽:
在该爱的人面前高冷,在不该爱的人面前袒露清纯,最终失去的只能是求而不得的爱。
此处,中产阶级的爱情观仿佛又借哈蒙的悲剧告诉观众:
女性执着于才能,只能没有爱;女性不懂得珍惜爱(贝尔蒂克),必将失去爱(本尼)。
此外,中产阶级叙事中第三个陷阱——酒精与药物——哈蒙也有涉及。
哈蒙的药瘾以及酗酒,都是她刺激、培养天赋的手段。
因为药物和酒精刺激,哈蒙才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不断凭借直觉下棋,挖掘自己的潜能。
这就与中产阶级强调的努力、按部就班,甚至是天道酬勤,相悖。
于是惩罚开始,哈蒙两次被大师挫败,就此一蹶不振。
剧名《后翼弃兵》,是一个国际象棋的术语。
暗示哈蒙在执着与逆流的过程中,逐渐成为一个弃儿,同时也在弃的过程中,成为国际象棋界精英。
最后一集,梦幻得令人难以信服。
她战胜了大师,获得了爱情,挽救了友情,在保持自己独立人格的同时与世界达成和解。
看似是一次对传统中产阶级价值观的还击,事实上,哈蒙还是以“躲避”抵达人生的终极目标。
她在找寻存在的意义,但最终找到的更像是一个避难所,即国际象棋给她带来的精神壁垒。
在前苏联街头,她与老人们下着棋,那一刻,名誉、情感都不重要,她又成了那个仅需下棋就能满足自身需求的小姑娘。
后翼弃兵,不仅是后弃兵,最终哈蒙把自己这个后也扬弃了。
剧作上,《后翼弃兵》更像是一部隐忍着的励志鸡血剧。
剧集有意回避了女主哈蒙在棋艺精进方面的探索,而是聚焦她失败的人生经历。
由此产生的问题是:人物弧度不够有张力。
既然都是天才了,那痛不痛苦已经不重要了,反正最后都是会赢的。
于是,哈蒙的经历更像是万花筒中的景象,丰富了人物,却对她性格、人生的变化起不到任何推动作用。
03
天才也需要理智
作为一部聚焦天才的影视作品,虽说评分9.2,但剧主不得不说,《后翼弃兵》并没有那么完美。
有句话说叫“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如何分辨这两种生物,重点看人物是否理智。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觉得《后翼弃兵》不尽如人意的原因。特别是在后三集,女主哈蒙跳出酗酒、嗑药等生活恶习时,这一弊端彻底显露。
哈蒙战胜恶习的原因,还是自我良知被唤醒,即在客观现实下,自我主观化的迎刃而解。
哈蒙看上去不是一个清醒的天才,而是一个被命运推动的玩偶。
如何战胜药瘾的?
因为直面生母故意让母女俩出车祸的事实。直面阴影,正是这份勇气,让她丢了那些镇定剂。
如何意识到不该继续堕落下去的?
因为跑回孤儿院,看到校工兼精神导师的离世,以及他对哈蒙所有事迹的简报,让她意识到不该辜负在乎自己的人,从而振奋。
当哈蒙进入地下室时,背景乐是孤儿院孩子们唱诗的声音,极力营造一种上帝拯救迷途羔羊的意象。
第二集中,依赖致幻药物的哈蒙,偷偷爬进医务室,此时孤儿院的看护人员正在看电影《圣袍千秋》,故事讲的是归于基督耶稣的神圣感召,上升到宗教的崇高理念。
这就把哈蒙刻画成一个凭着直觉、信仰超验宗教的人,大大削弱了她的理性因素,导致她战胜前苏联国际象棋大师,更像是剧作技法上的“降神打击”,巧合性大于自身实力。
剧集后半部分多数时间在渲染她的非理性行为,没有清晰地看到她由非理性向理性转变的过程。
那什么叫理性的天才呢?
《海上钢琴师》中的1900。
这一点主要体现在他对下船与否的选择上。
或许是因为那个船头的姑娘,或许是受移民美国的影响,1900准备下船。
但他还是没下去,为什么?
结尾给出了交代:
陆地对我来说是一艘太大的船,一个太漂亮的女人,一段太长的旅行,一瓶太刺鼻的香水,一种我不会创作的音乐,一架我不可驾驭的钢琴。
1900看到了自己的局限性,于是决定回归自身,以独守精神世界的无限。
不难发现,他是有思考的,而哈蒙更多还是感性驱使,是良心发现后的回头是岸,这就弱化了角色的能动性。
她没有了选择,依旧我行我素地下棋。
尽管一帮朋友最后帮她研究棋局,但终局之战的胜利,还是由于哈蒙自身的成功。
《后翼弃兵》算是一部好剧,但仍旧落入当下影视女频类型的窠臼。
影视不仅仅是一场精神刺激的盛宴,除了爽快的一蹴而就,主创更应聚焦角色成长过程的转变。
最后一集,观众终于领教了到底什么叫女频文:想啥来啥,完全丢掉了前几集铺成的别样之路。
天才固然刺激,历程固然悲痛,可二者间又会有怎样的结合呢?
希望今后的爽,能真正地爽到痛点。
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