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选的秘密,早被23年前这部电影“曝光”了!
11月3日大选日,特朗普在推特上将自己的「各州竞选魔性舞姿合集」置顶,呼吁选民们为他投票。
随着各州的选票统计相继出炉,多个州选情反转,局势反复摇摆。倒不是多么为美国命运和国际形势紧张,只是无法预料又会闹出什么幺蛾子来。眼看着一场严肃的政治选举,变成一场盛大的“娱乐盛宴”。可忙坏了国内外段子手……既然大选结果悬而未决,而这个瓜又吃得云里雾里,大家也就不必太过操心。更何况,有关总统选举的“秘密”和“真相”,早就有影视作品“曝光”了。其中一部美国1997年上映的老片,就以极其辛辣的叙事手法,揭露并讽刺了美国政客和媒体之间相互利用和勾结,“不可告人”的关系。Wag the dog
《摇尾狗》改编自美国作家拉里·伯内哈特Larry Beinhart的小说《美国英雄(American Hero)》,是一部黑色幽默电影。它由执导过电影《雨人》《阿瓦隆》,并凭《雨人》捧回奥斯卡最佳导演奖小金人的美国著名导演巴瑞·莱文森执导。主演为达斯汀·霍夫曼与罗伯特·德尼罗两位奥斯卡影帝,强强联手拼演技。现任总统原本在选举中占据优势,却遇到一起突发事件——一位未成年女童军,向媒体披露在游览白宫时受到总统性骚扰,而这个故事将在第二天登上「华盛顿邮报」的头版头条。正值选举的关键时期,这一“桃色丑闻”如果被对手联合媒体大肆宣传,会令局势完全逆转。为了避免事态恶化,他们找到康拉德·布里恩博士——一位老谋深算的政治顾问。他想出一个“妙计”,策划一场完全不存在的「阿尔巴尼亚战争」,来转移公众的注意力。从电影中可以看出,他们先是有了“策划一场战争”的点子;至于它在哪里发生,发生原因是什么,规模有多大……这些信息都是后期补充的。同时向媒体放出风声,“否认美国正在部署B3轰炸机”;在新闻发布会上,指挥卧底记者问出“阿尔巴尼亚形势”“B-3轰炸机”这些关键词;这场发布会的重点也自然由女童军,转移到国际形势的“大局”上。随后,他们找到好莱坞制片人斯坦利·莫斯,请他来做这场战争的“幕后主使”。因为美国公众对战争的记忆,不过是几张照片,一段录像,一句口号……电影里还提到“海湾战争”,说那场战争曝光的炸弹掉落影像,其实是在一间摄影棚里,用一个1/10的模型拍摄的!查询历史,美国在1991年,真的借保护科威特的名义发起过一场“海湾战争”。想要全方位包装一场战争,包括主题、歌曲、视觉效果,斯坦利·莫斯马上召集了一支强大的团队,紧锣密鼓投入制作。作曲家负责为这场战争谱曲,歌曲要朗朗上口,更要催人泪下。视觉团队,要拍摄一组“一位阿尔巴尼亚小女孩从村庄逃出来”的照片,当然,炮火燃烧过的村庄背景也好,白猫也好,全得靠后期团队制作。但是在影片中出现时,真的感觉有够荒诞、有够讽刺了。而为了让公众更加信以为真,这群人继续完善着战争的细节——在总统回国时,让一个说着阿尔巴尼亚语的小女孩为他献礼。利用一双破旧鞋子,制造了一位“被遗忘在战场的战争英雄”形象——代号为“旧鞋”。终于,在总统和现任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战争迅速结束,核恐怖威胁解除。可寻找战争英雄“旧鞋”的活动还在继续,媒体还在宣传他的感人事迹,依靠这些给公众留下的“战争记忆”,总统挽回了大局,重新赢得民心。《摇尾狗》凭借它辛辣的黑色幽默,获得了1998年第4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并获第70届奥斯卡奖最佳改编剧本,最佳男主角在内的7项提名。得到最佳男主提名的是在片中饰演制片人的达斯汀·霍夫曼。在电影结尾,当看到这场骗局的幕后策划者——“制片人莫斯意外死于心脏病”的新闻时,电影虽然是由小说改编,有许多夸张和虚构的成分,但其中对现实的映照和反射也是不言而喻的。比如临近选举时,大街小巷都在播放两位候选人的拉票广告。选举评论人在电视上批评“总统只是个产品”,以及揭露商业宣传在总统选举中起的作用。蜻蜓点水地,将这个真假虚实相互交叉的世界,扒开一角给你看。至于它与现实有着多少重叠,电影放在当下的社会有多少现实意味,所谓真相到底要从何处追寻?最后,让我们回到这部电影的片名《摇尾狗》,它的英文Wag the Dog有着“本末倒置”的含义。Why does a dog wag its tail?Because a dog is smarter than its tail.If the tail were smarter,the tail would wag the dog.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nn6.com/view-10322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