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十点读书(ID:duhaoshu)
济南一名女大学生,在宿舍自杀并留下遗书,网传原因都是父亲。父亲到底做了什么,让她宁愿放弃生命,也不要再留在这个世界。看了这份网传遗书,我们才了解,她的父亲到底有多令人窒息。
2.家庭暴力,当众暴打孩子,剪掉女儿的头发,打断妈妈的鼻子;这些恶行中的任何一样,换另外一个人都会受不了;女孩就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了近二十年。直到最近一次导火索的爆发——她想考研,父亲希望她考选调生。她想考上研,离开家,去更大的世界,但是父亲不同意,她太害怕了,因为从小到大,只要任何事被他阻拦,就一定会失败。这样子的她,就要永久地活在父亲的控制之下了,一想到此,生活里全是痛苦,根本就没有活下去的希望。遗书中,她甚至央求大家不要救她,死亡对她来说,是一种拯救。我们不知道,这个外表看起来温柔乐观、活泼善谈的女孩,内心到底经历了怎样的绝望,让她视死如解脱。家本来是充满爱的地方,为什么对有些人来说,却充满了致命的伤害?有的父母带给孩子无限的温暖和爱,有的父母则是孩子一生痛苦的来源。济南女大学生的遗书中,随处可见这种”父爱“给人带来的痛苦:高中早恋,被爸爸在学校门口当众暴打,边打边骂,有一天晚上还发疯似得剪掉她的头发,还捅了妈妈一剪刀;弟弟高考没考好,爸爸把妈妈的鼻子打骨折,还骂弟弟“怎么不死在考场上“;初一的时候考了全班第一,老师邀请家长开家长会,但是他们有事没去成,爸爸就把她骂了一顿,后来再也没考过第一名;小学时期看不懂语文词典,去问爸爸,还是没懂,爸爸就把那本词典砸过来,把她吓得尿裤子;小时候洗头,她不愿意碰水,爸爸看到愤怒地打了一巴掌,鼻子就开始哗哗流血;在这个家庭里面,父亲是绝对的“王”,母亲和孩子都是被奴役的“臣民”,只要不满意就随时进行拳打脚踢。更因为是家人的缘故,这样的暴力被一定程度的默许与掩盖。这种情况下,家从来不是温暖的地方,而是危险的黑洞,恐怖的地狱。2020年11月,据妇联统计,全国2.7亿个家庭,有30%的已婚妇女曾遭受过家暴,调查还表明,10-17岁儿童遭遇父亲和母亲家暴的比例分别是43.3%和43.1%,这个数字庞大得令人吃惊。而一个从小在暴力环境下长大的小孩,对她的一生无疑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网上曾有一个问题:那些从小经历家暴的孩子,长大后怎么样了?安全感缺失、对亲密关系不信任、容易自责、缺乏自信,甚至最后变成父母那样的人……很多人说,父母是孩子在尘世的天使,家是温暖的港湾。但对不幸的孩子来说,家却是痛苦的存在,最让他们困惑不解的是,最亲近的人,却伤害他们最深。“当爱支配一切时,暴力就不存在了;当暴力主宰一切时,爱就消失了。”世上没有哪一种爱,以伤害的方式出现,如果有,那也是自私,并不是爱。女孩的遗书中,不仅充斥着暴力,在暴力之后,还裹挟着父母对孩子人生的绝对掌控:甚至连一举一动、穿衣打扮都要被牢牢钉死,令人压抑到透不过气来。
在这样的父母眼里,孩子不是自己的孩子,而是一件绝对拥有的私有物品:“我给了你生命,那你就是我的,无论我对你做什么都是合理。”无论是拳头还是谩骂,都被认为是父母的权利,并以“教育孩子”为由将其合理化。不,这不是教育,这只是情感的发泄,这样的父母是典型的情感自私者。因为力量的强弱、权利的分配,让这种“家庭霸凌者”在这种发泄里,只想着自己发泄的痛快,而不管不顾给家人带来的痛苦。所以,我们看到女孩的遗书中出现最多的词语是“害怕”:我不可能逃脱爸爸的命运,我太害怕了,我承受不住了……
摆在面前的命运,她似乎毫无选择的权利,只能伤害自己求得生命的解脱。凡是这样想法的父母,都注定或早或晚,失去自己的孩子。而且暴力的结果,往往是痛苦催生痛苦,暴力制造暴力,产生一个不断轮回的悲剧。你的孩子,从来不是你的私有财产,而是借用你的基因诞生的孩子,他们有自己独立的人格。他们力量弱小,需要爱和保护,而不是可以随意地被对待。女孩的死,还是令人很心痛、惋惜,如果当时身边有个人鼓励她:姑娘,再等等,坚持一下,等自己变得强大,就一定可以永远逃离这样的家庭。不知道还有多少人曾经、或者正在经历这样的悲剧,我想给他们讲很多逃离成功的故事。《都挺好》中的苏明玉,同样来自令人窒息的原生家庭。只不过施暴者换成了她的母亲,父亲眼睁睁看着母亲施暴,自己却无能为力。小时候,妈妈有给儿子出去玩的钱,却没有给女儿报补习班的钱;长大后,大哥出国留学,家里没钱,苏明玉的房间就被卖了出去;明明可以考进一所重点大学,却被妈妈强制上了一所普通师范。母亲掌管着她的学费,她没办法反抗,只好去上了她不喜欢的师范学校,但同时也做了一件事:与母亲彻底决裂。上大学之后,她四处做兼职,挣学费,,过得很辛苦,不管再累,她也不问母亲再要一分钱。够努力也够聪明,她遇上了很好的机遇,后来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她终于逃离原生家庭的厄运,过得比两个哥哥都好。父母伤害了你,是他们错了,千万别把这种伤害,当做伤害自己、放弃自己的理由。煎熬的日子也许会很漫长,可是长夜再黑暗,但都会过去的:司机需要驾照,医生需要考证,会计需要执业书……世上大部分职业都需要考试,唯有为人父母,却不需要任何审核,就可以成为,实在难以理解。遗书最后,女孩还在理解、体谅、心疼父亲,因为他小时候一定也过得并不好,所以长大之后才变成了暴戾的大人。真的希望很多父母先考试,再为人父母;先治愈自己,再学会爱孩子。鲁迅先生在《我们怎样做父亲》有两句话,令人印象深刻。一句是“父母对于子女,应该健全的产生,尽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另一句是“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地度日,合理地做人”。简单来说,养育孩子如同等一朵花开,等一棵树长大,刮风的时候需要遮挡,害虫来的时候需要呵护,除此之外,需要的便是尊重与爱。教育,更像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会唤醒另一个灵魂。唯有如此,你才有幸拥有一个健康、快乐、幸福的孩子。点个【在看】,希望每个成年人,都曾经是一个幸运的孩子;也写给童年没有那么幸运的大人,请一定要学会好好爱自己,治愈自己。*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
*作者:苏善书,善良的书写,自由地行走,于大地之上。本文首发十点读书(ID:duhaoshu),超3000万人订阅的国民读书大号,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nn6.com/view-11369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