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 | 史上第一吃货的“肆意人生”(2)
前阵子,袁枚的小诗《苔》被乡村老师梁俊和大山里的孩子小梁改编成曲,感动了亿万国人。
《苔》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苔生于暗处,但它也能等来绽放的一刻。寓意人生起点不高,依然可以找到生命的价值,像牡丹花一样绽放。
康熙55年(1716年),浙江钱塘,袁枚呱呱坠地。小袁枚天资聪慧,“幼有异禀”。(《清史稿》卷四八五)12岁考取秀才,23岁金榜题名。先是供奉翰林,然后外调做官。
跟所有文学青年一样,年轻时都立志“致君尧舜上”,袁枚亦不例外。为官期间,他秉公办事,颇有政绩,努力践行着“此去好修《循吏传》”的志向。
但官场毕竟是官场,免不了互相倾轧。再加上清代官场格外注重繁文缛节,比如:下级参见上级,须先在一定距离内跑步上前,作小跪姿势,而且不能发出声响,获准后才能起身入座;参见的名帖上,书写职衔的字迹要小,否则将视为不敬,出处要体现等级差别。
后来,袁枚在《随园诗话补遗》中表露了心迹:“然士大夫宁为权门之草木,勿为权门之鹰犬,何也,草木不过供其赏玩,可以免祸,恰无害于人;为其鹰犬,则有害于人,而己亦难免祸。”
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袁枚33岁,事业顺遂之际,他做了一件令人咋舌之事——辞官归隐。对上称父亲去世,自己要服丁忧,归家瞻养老母。
但这恐怕不是真正原因。
千年前,生发了“莼鲈之思”的张季鹰,感叹:“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然后辞官。千年后,袁枚感叹:“人生不得行胸臆,纵年百岁犹为夭。”他也辞官,去追求想过的生活。
王羲之有兰亭,王维有辋川别业,袁枚也有他的随园。
辞官前一年,袁枚用三百两银子买下金陵城郊的一座废旧庄园,修葺改造,更名随园。随园大有来头,原为曹雪芹祖父曹寅园林,《红楼梦》里大观园的前身。
为何叫随园?原因有三。
其一,曹家没落后,园林归于接任江宁织造的隋赫德,袁枚将“隋园”更名为“随园”。
其二,袁枚修葺此园时,就势取景,随心随性,“随高置楼、随溪建亭、随涧搭桥、随流作舟”。
其三,袁枚在经历几年的宦海沉浮后,人生态度转变。此时,他追求的不再是仕途,而是远方,过听从己心、无问西东的生活。他在修葺随园的同时,也是在营造自己的精神家园。
正是在与随园的相依相伴中,袁枚完成了他个性的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