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 | 史上第一吃货的“肆意人生”(3)
在随园,无案牍之劳形,可以尽情地看他想看的书。
袁枚自幼好书,但“家贫难致”。为此,他曾写过一首《对书叹》。
《对书叹》
我年十二三,爱书如爱命;
每过书肆中,两脚先立定。
苦无买书钱,梦中犹买归。
可以想象,小袁枚路过书肆窗外,恰好瞥见里头陈列着几本慕名已久但无缘拜读的书,欲望驱使他步入书肆,而他未发育成熟的个头恰巧又不会引起掌柜注意。
在他如饥似渴地翻阅后,抬起头时发现天黑了,方才回家。当晚他做了个梦,梦里书就摆在枕边,近得可以闻到墨香。
正因为有儿时的经历,他才对借书有一番独到见解:书非借不能读也。
脱贫之后,袁枚看到好书,买买买。尽管他如此爱书,凡有人来借阅,袁枚必慷慨借予。家中藏书多达40万卷,晚年却捐掉了十之六七。
苦心收藏,缘何散去?因为智者不藏书啊!
室藏不如腹藏。三国儒将周瑜便深谙此理,家中书房空无一卷。鲁肃问他,他回答:“读完一卷烧一卷,反而都牢记于心。”袁枚身为一代文豪,当然不会如此简单粗暴地对待书,最好方式便是“散”。既敦促自己,又惠及别人。
不仅好书,而且好吃。
袁枚的好吃不似东坡的好吃。东坡是箪食瓢饮,能把饭当饭吃的。东坡小时候没口福,吃的是「三白」。何谓「三白」?一碗白米饭、一碟白萝卜、一勺白粗盐。但对东坡来说,足矣!包括后来被贬惠州,热带水果当饭吃,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的佳话。
后世所推崇东坡的好吃,更多是他那种“以食解闷”的豁达。
袁枚不同。袁枚追求色香味俱全,他曾在《品味》一诗中写道:
《品味》
平生品味似评诗,别有酸咸世不知。
第一要看色香好,明珠仙露上盘时。
他遍集天下美食名点,编辑成册,名为《随园食单》。《随园食单》记述的菜肴、饭点和茶酒共326种,堪称提升吃货自我修养的百科全书。
就以茶叶蛋这样的平民化食物为例吧,按书中烹调指南,需“两枝线香”,约4小时。后人依此法尝试,果然煮4个小时左右的茶叶蛋,能恰到好处地腌入滋味。
有时,为求得食谱,他不惜屈躬。一次,某位姓蒋的朋友请他吃了道色泽美观、味道不俗的豆腐。袁枚当即索要食谱,蒋不予。
袁枚表示愿重金买下,蒋仍不予。袁枚急了,当场鞠了3个躬。蒋见状大笑:“子才(袁枚字)不曾折腰事权贵,而今却折腰为豆腐!”言毕,赠予食谱。
我们推崇袁枚的好吃,更多是他那种追求品质生活的态度!
当然了,袁枚只是美食家,不是烹饪家。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烹饪家的伯乐!
有位叫王小余的大厨,别人重金挖他,他也不愿离开袁家。有人问他为啥?王小余答:知己难,知味尤难。袁枚正是因为懂他以及他烹饪的美食,所以能留得住他。
直木奖得主杉森久英所著《皇室料理番》中,主角笃藏有句名言:“怎么能把我当个普通的厨师!我倾注了热情、气魄与美的菜肴,绝不逊于美术馆里的艺术品。”
是啊,顶级厨师做的都是艺术品!王小余做的艺术品,当然需要由袁枚这样的艺术家来品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