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上海写作计划开启:以写作者的眼光,发现和探索这座城市
迟子建:一个作家应该谢谢什么 | 陈平原:中国文化中的侠客形象 | 王咸×李陀:文学要有一个超越的功能 | 展览:我们对于纸的力量一无所知 | ......
2018上海写作计划
以写作者的眼光,发现和探索这座城市
关于一座城市,总是有多重意义交织流传。宏观或微观、史实或传奇、过往或当下,所有的一切,构成了城市繁复且美丽的图景。
对于写作者来说,这一切更因为可观察、可探索、可重述而更具魅力。一座远方的城市对他们究竟意味着什么?跨越千里去完成一个关于写作的约定,又意味着什么?夏末初秋,13位参加“2018上海写作计划”的外国作家如约来到上海,接下来的两个月,他们将以写作者和居民的身份穿梭在大街小巷,体会这座城市的千姿百态,就像澳大利亚作家约瑟芬·威尔逊所说,真正“睁开眼睛,去拥抱这座城市的文化”。
昨天下午,在2018上海写作计划的欢迎会上,上海市作协主席王安忆向作家们讲述了在上海留下包括作协所在地爱神花园在内、近百处优美建筑的设计师邬达克的故事,并通过一场上世纪30-70年代的上海生活物件展,将仍惊讶于时尚城市景观的国外作家们带入了充满民间生活气息的时光隧道。“处处发声的大都市里,我们随时会邂逅无数的传说,也许它们会成为你们下一部作品的素材。”
正在参观展览的外国作家
参与今年写作计划的作家中,不少人曾与中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约瑟芬·威尔逊数年前领养了一个中国女孩,她所关注的,不仅是这位家人的东方文化背景,更是如何用爱的力量使亲情成为超越血缘意义的一种家庭情感;澳大利亚作家米兰迪·里沃的父亲是印尼华裔,母亲则拥有澳大利亚和爱尔兰双重血统,她对自己所拥有的多种文化传承而骄傲,她正在写的一部小说,就是关于一百五十年前澳洲淘金热中两个中国人的故事;德国作家马蒂亚斯·波利蒂基的叔公曾在上海经商,他小时候的木头玩偶就是叔公送的孔夫子人偶,因此对中国文化产生兴趣的他已是三十多年来第六次来中国,每次他都感慨于新的变化、新的氛围;希腊作家迪米特罗斯·索塔克斯自学了一口流利的中文,他喜欢中国的理由是“没有具体理由”,关于中国的一切对他来说都充满了探索和认知的乐趣……
迪米特罗斯·索塔克斯的部分作品
对于去往远方、深入一座城市的旅行,希腊作家卡特琳娜·穆里基认为旅行能够帮助作家融合不同国家对于文学创作的态度,并开启了创新艺术创作方式的通道:“作家既是文化的传递者,也是接受者和阐释者,这种能力,也是一个作家不断创作的动力。”在跨越数千公里的旅途之后来到遥远的上海,“他者”的感觉往往能催生崭新的创作灵感与激情,这也是本次写作计划中多位作家的共同想法:希望把自己正在酝酿中或者已经创作到一半的作品带到上海,再将他们在上海萌生的种种体验、感受融入作品。甚至就像埃及作家曼苏拉·埃尔丁那样——上海之于她并不是一座“他者”的城市,而是她生命体验中的一部分,“在上海我并没有虚构创造的想法,我希望我能融入这座城市,发现它的秘密、深厚文化底蕴和多彩生活”。